福州市湿地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日期:2025-07-31 17:32 来源:365体育投注新闻办公室
| | | |

  

  新闻发布会现场(陈景好 摄)

  

郑静(陈景好 摄)

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郑静——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福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期,福州市获评国际湿地城市。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365体育投注副秘书长陈斌涛先生;福州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丘志强先生;福州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朝漳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福州市湿地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首先,有请丘志强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丘志强(陈景好 摄)

福州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丘志强——

大家下午好!近期,福州市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这是一座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是福建省首个获得此国际名片的城市。下面,我就福州市湿地保护工作有关情况作个简要介绍。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城绕青山市绕河,湿地资源丰富,闽江穿城而过,城区139条内河纵横交错,1500多座公园星罗棋布。我市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众多珍稀物种在此繁衍生息,成就了福州湿地生态的独特性与重要性。闽江河口、兴化湾、福清湾、罗源湾等湿地都是候鸟主要的越冬地、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驿站。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亲自推动闽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内河综合治理;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又对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并亲自推动,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三十多年来,福州全市上下牢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开展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内河水系互联互通,湿地生态空间共建共享,使湿地成为我市生态发展的灵魂。

多年来,我市以“制度为基、科技赋能、文脉传承”,创新湿地治理体系,实现生态修复与文化保育的有机统一。从潮汐滩涂到红树林带,从观鸟天堂到非遗传承,持续打造“观山海、探巷陌、品乡愁”的诗意栖居地,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贡献了东方智慧。

目前,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全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拥有1处国际重要湿地——福建闽江河口国际重要湿地,8处省级重要湿地——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福建马尾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含漳港西施舌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东张水库、福清湾、兴化湾、塔礁洲湿地公园、连江山仔水库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103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率55.33%,基本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省级以上重要湿地等相结合的湿地保护体系。

多年来,我们聚集“五个坚持”,持续推进福州湿地保护实践:

1.坚持立法先行。着力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对湿地规划与名录管理、保护方式和保护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全方位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和利用。2022年,根据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重新开展立法,修订《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今年7月起,新修订的《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正式实施,新办法更加突出本地特色,根据滨海、河湖等不同湿地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分类保护措施。目前,全市已出台16部湿地保护相关管理办法。

2.坚持智慧化建设。全面推动“治水”向“智水”转变,构建“两中心、一张图、两平台”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资源管护总体架构。建成市级指挥中心、水工程调度中心,中心平台具有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水政执法、河湖长制等4个数字化场景,“可视、可感、可知”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利应用局面正逐步形成。全市湿地管护工作正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全面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形成城区内河一网多片、闽江流域一线多点、龙江流域一江四溪、敖江流域一线二库的数字孪生总体布局,为新阶段湿地管护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劲动力。

3.坚持陆海统筹。坚持“陆海统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规划策略,制定“一带两溪多流域”规划格局,构建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和人居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的四层生态保障体系。滨海湿地修复、美丽海湾建设、重要河流综合治理同频共振,提前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两年31867亩互花米草除治总任务,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保护建设优秀案例”,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和(红树林)生态修复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罗源北山红树林湿地海岸公园生态建设成效得到国家层面推广。

4.坚持多方联动。福州市把湿地保护工作放在了城市工作的突出位置。2017年,福州市率先建立福州市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部门协作配合,明确湿地保护管理责任,形成更加高效的工作合力。2018年,福州市开全省先河成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为湿地管护工作出谋划策。完善推进机制,落实由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总指挥长的河(湖)长制、林长制;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县(市)区人民政府相继发布关于节水用水、养殖、城区水系品质提升、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规范性文件,形成了多级多部门联合调动,齐抓共管,分工明确的保护管理体系。

5.坚持文化传承。建立福州规划馆、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三江口植物园、海洋博物馆等多处湿地类型宣教场馆,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市公园建立200余处科普基地,并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科普宣教活动。将每年四月最后一周作为湿地保护宣传周,联合林长、河长、公检法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普法、生态巡护等活动,营造全民参与湿地保护的浓厚氛围。城市-湿地-人-鸟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已逐步形成。

我就主要介绍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郑静:

感谢丘志强先生的介绍。

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举手示意,应邀提问时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答问。

 

人民网记者(陈景好 摄)

人民网记者:

近日福州市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请介绍我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相关情况。

 

陈斌涛(陈景好 摄)

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陈斌涛:

感谢这位记者对我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关心,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国际湿地城市是指按照《湿地公约》决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成员国政府提名,经《湿地公约》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批准,颁发“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是全球城市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重要奖项,规格高、分量重、成色足。

《湿地公约》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是致力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间协定,是全球第一部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其目标是通过地方和国家行动以及国际合作,保护和合理利用所有湿地,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湿地公约》2017年启动全球范围内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工作,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今年是第三批认证。

国际湿地城市是生态保护和城市和谐发展的最高成就,获得这一称号可以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示城市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果和决心,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资源。近年来,福州着力打造“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是有力抓手之一。

我市于2023年正式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湿地保护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2024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向湿地公约提名我市参加国际湿地城市认证;2025年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64次会议期间,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席宣布湿地城市认证计划新增31个城市,我市位列其中;2025年7月23日-7月31日《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期间,我市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中国9座新入选城市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城市。目前,全球共认证74个国际湿地城市。

下一步,我市将用好国际湿地城市网络平台,积极参加国际湿地交流合作,借助国际会议、展览等平台分享我市湿地保护成效、举办或参与国际湿地学术研讨、促进生态旅游交流、以湿地文化为纽带推动文化交流融合,同时借鉴其他城市先进做法,推动我市湿地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福建日报记者(陈景好 摄)

福建日报记者: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可以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张朝漳(陈景好 摄)

福州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朝漳: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多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生态福利:

一是改善了居住环境。通过开展内河水系综合治理,内河水质得到显著提升。目前,福州城区内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121条河道建成开放,基本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成立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依托数字技术,利用闽江潮汐群闸联动,每日两次将闽江水引入内河,实现了把水引进来、动起来、清起来的目标。在大数据赋能下,初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积涝。流花溪等河道水质恢复清澈,成为市民休憩、娱乐、健身、游玩的景观河。

二是提供了休闲空间。湿地正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幸福河湖、美丽海湾等建设工作,合并打通西湖湿地公园和左海湿地公园水体,西湖公园的整体面积增加到78公顷,晋安湖片区打造南北长2.3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的海绵生态绿轴;三江口片区形成南江滨生态公园等市民休闲空间。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络,1500多个公园,开通5条水上航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进福山、登福道、观福水、览福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景”成为现实。

三是丰富了科普资源。建立福州规划馆、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三江口植物园、海洋博物馆等多处湿地类型宣教场馆,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市公园建立200余处科普基地,并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湿地博物馆等载体,船政文化、海丝文化等历史遗产与湿地生态深度融合,打造“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城市发展样板。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吸引众多学生、游客、科研人员和生态爱好者参与活动,提升了老百姓生态文明意识。

四是增加了就业机会。滨海湿地成就了福州的生态产业。福州渔业产值连续30年稳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美丽海湾”建设年投入3000万元。重要湿地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原养殖的农户提供湿地专职管护员、协管员岗位,有力实现生态补偿带动。

我就介绍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海峡都市报记者(陈景好 摄)

海峡都市报记者:

福州市下一步湿地保护的重点工作有哪些,又将如何巩固创城成果?

 

丘志强(陈景好 摄)

丘志强:

感谢这位记者对我市湿地保护工作的关心,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福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湿地保护工作上持续发力。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荣获“国际湿地城市”为契机,多方面推进我市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巩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果。

一是强化法治保障,严格湿地保护执法。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各项规定切实落地。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违法占用、破坏湿地的行为坚决打击,全力守护湿地生态安全。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分级分类管控。进一步完善各级湿地保护机构体系,实施分级分类管控模式,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湿地的管护主体与标准。规范湿地标识管理,公示管护信息,建立湿地评价制度,压实各级政府和部门责任,推动形成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湿地保护工作格局。

三是构建智慧监测体系,提升管理效能。打造湿地资源管理“一张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湿地资源的可视化管理。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整合各部门信息,构建智慧监测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

四是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湿地保护布局。启动新一轮市、县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以科学规划为指引,有序开展湿地保护工作,保障闽江流域国控断面II类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干流达到100%,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构建全域覆盖、系统完善的湿地保护格局。

五是推进生态修复与合理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统筹海岸带治理,分阶段推进美丽海湾创建工作,计划建成并巩固提升国家级美丽海湾不少于2处、省级美丽海湾不少于4处。推进“三江两溪”及城市湿地公园修复工程,严格控制围填海活动,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合理发展生态旅游、科普研学等产业,打造内河游线及“诗画闽江”等福文化品牌。探索蓝碳交易机制,实现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拓展福马湿地保护交流平台,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下一步,我市将出台《福州市国际湿地城市提升方案》(2025年-2031年),切实将国际湿地城市美好蓝图变为“施工图”和“实景图”,全力做好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后半篇”文章,高质量通过2031年湿地城市续期认证,推动福州生态保护常态化向好。

谢谢大家!

郑静:

现场答问就安排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和记者朋友。下午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