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海事助力建设“海上福州”服务举措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新闻发布会现场(原浩 摄)
林君彦(原浩 摄)
福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联络处处长 林君彦——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福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
福州海事局副局长程明辉先生;
福州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常伟传先生;
福州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陈知欢先生。
请他们向大家介绍福州海事助力建设“海上福州”服务举措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有请程明辉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程明辉(原浩 摄)
福州海事局副局长 程明辉——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福州海事局作为海上行政执法部门,主要承担“三保一维护”职责使命,即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畅通、保护水域生态绿色清洁、保障航运高质量发展和船员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为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福州海事局提出36条措施,其中8项聚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这里,我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8项具体关键举措。
一是推出口岸动态监管新举措,筑牢开放发展安全根基。深化落实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加强口岸日常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条件,结合辖区实际情况,从口岸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运用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管理措施和规定,完善临时对外启用、涉外作业点退出等机制,打破口岸“重开放轻管理”的局面,从源头预防化解风险,持续提升口岸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口岸工作从“重开放”向“开放与管理并重”转变,为福州港开放水域和涉外作业点管理提供科学指引。
二是推出“套泊热接”作业新举措,打造高效畅通“海上高速”。深入调研辖区水域条件与码头布局,构建快反处置中心和“小交管”动态管控新载体,在罗源湾港区科学布设待泊点,创新应用“套泊热接”作业模式,实现待泊船舶无缝对接靠泊。自今年5月20日陆岛待泊点投入使用以来,船舶进出待泊点累计69艘次,货物吞吐量24.4万吨,创下3昼夜完成22艘次船舶作业、6.8万吨货物装卸记录,单日吞吐量刷新近年峰值,同比2024年日吞吐量均值提升约110%,极大提升港口周转效率。
三是推出政务服务集成改革新举措,营造一流航运营商环境。深化“一站式”办理改革,完善“办不成事”兜底机制,增设“综合咨询”“排忧解难”窗口。推出“我陪群众走流程”机制,要求业务部门、政务中心负责人每月轮流为相对人现场办理业务,以办事群众身份全程体验业务流程,现场发现并解决服务堵点。创新试点“首席政务服务代表”制度,由各部门骨干轮流担任“服务代表”,落实首问负责制,提供更专业化、精准化服务,群众满意率达100%。
四是推出船舶登记全周期管理新举措,赋能航运产业高效运转。优化船舶初始化登记“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流程,建立“海运畅行”跨部门联办模式,实现船舶登记和船舶营业运输证书并联审批。深化部门间信息交互与业务协同,新建船舶证书5个工作日内核发,转籍或注销证书3日内办结,保障船舶“不停航”,实现“减时间、提效率”,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和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审批办证效率提升80%以上。
五是推出商渔共治联管新举措,提升海上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商渔船“联管中心”和商渔“安全自律联盟”推广建设,实体化运行商渔共治“联管中心”,创建“五化”“六有”商渔共治全链条管理模式。有效整合执法与救援资源,提升了商渔船本质安全水平,强化了重点水域和船舶的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能力,为防范化解商渔船碰撞事故提供有力保障。截至目前,福州辖区共计成立7家商渔共治“联管中心”,其中3家实现海事海渔联合值班。
六是推出“新三样”专项服务新举措,守护碧海蓝天生态底色。充分发挥海事“主角”意识在福州港江阴港区建立并运行全省首个船舶载运“新三样”货物前沿服务站,有力保障船舶载运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安全、便捷、高效运输,为“中国造”特别是“福建造”扬帆安全出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障。服务站建设以来累计保障“新三样”船舶安全进港897艘次,出口新能源汽车9000余辆,锂电池产品3.5万吨。
七是推出船员权益保障新举措,提升航运服务民生温度。深化“一站式解纷中心”、船员权益保护中心、“海上共享之家”纠纷协调窗口和船员心理辅导工作站建设,于今年6月先后分三批收集并公布福州港全部52座码头的上下岸服务指南,并在部分码头开通船员免费转运专线、海事人员陪同指引船员上下岸服务,切实解决船员“下地难”等急难愁盼问题,以扎实举措提升福州港航运服务的软实力与民生温度。
八是推出两岸通关便利化新举措,打造便捷高效往来通道。实行预约制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办理对台船舶口岸通关手续,运行执法人员提前到港等待检查模式,提升船舶通关效率。依托“海运畅行”跨部门联办模式,有效优化两岸船舶办证流程,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做好琅岐对台客运码头清淤水工作业保障,推动琅岐对台货运码头投入运营,为两岸同胞交流往来、经贸合作提供更便利、更高效的海事服务与保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下一步,福州海事局将主动担当、精准支撑更高水平“海上福州”建设。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安全监管效能与应急能力,优化政务服务,保障船舶航行高效畅通,推动涉海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为战略实施提供坚强海事保障。
最后,感谢大家对海上交通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海事工作。谢谢大家!
感谢程明辉先生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答问。
人民网记者(原浩 摄)
人民网记者:
刚才发布人提到,福州海事局推出了“海运畅行”等优化船舶登记全周期管理的相关措施,能介绍一下“海运畅行”服务模式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吗?
常伟传(原浩 摄)
福州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 常伟传: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海运畅行”跨部门船舶办证服务模式在“全国首创海事、船检、运政三部门船舶协同办证模式”基础上实现新突破,主要着眼于船舶全生命周期,涵盖全航运要素,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信用监管为保障。主要做法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破传统模式,实现跨部门协同再升级。针对船舶证书办理存在的“部门壁垒、互为前置、流程冗余”等痛点,打破海事、船检、运政等部门间的行政阻隔,按照集约化、高效化原则开展跨部门审批。通过整合现有的船舶登记便利措施,构建起全新的协同办证体系,全力打通船舶系列证书办理的堵点环节,推动船舶证书办理流程从分散、独立向集中、协同转变。
二是创新审批机制,推行容缺受理与告知承诺制。船舶检验证书是船舶办理国籍证书及船舶营运证的前置审批条件,以往在船舶转籍时,企业需因等待船舶检验而停航、停运,增加了航运企业的时间和经营成本。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海船转籍登记不停航办证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实施跨部门容缺受理,并引入告知承诺制,允许船舶持原船检证书办理短期国籍证书和营业运输许可,使船舶转籍、注销无需停航,避免了因等待证书办理导致的停运损失。
三是优化服务体系,覆盖全要素与全生命周期。“海运畅行”服务模式覆盖船舶营运全航运要素,企业只要满足相关条件,就能“一键全选”完成多项证书办理,实现海事、运政同步发证。在服务流程上,高度集成现有船舶登记便利措施,按照集约化、高效化原则开展并联审批,实现船舶登记全生命周期“一次办妥”。通过强化内部数据共享和办证进度传递,企业最快可在一日内办妥船舶投入营运前的全部证照。
四是构建监管闭环,强化信用管理。构建“信用+监管”闭环体系,将信用管理贯穿船舶办证服务全过程。对守信企业提供更多便利服务,对失信企业实施准入限制和失信惩戒。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跨部门政务服务体系,确保船舶办证服务在高效运行的同时,保障航运市场的规范运行。
在实践成效方面,一是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海运畅行”服务模式将政务服务从“被动审批”转为“主动服务”,实现海事、运政10余项证照跨部门“同步受理、并联审批”,通过细化整合办事流程和环节,形成《“海运畅行”服务指引》,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和行政服务效能。
二是企业成本显著降低。借助大数据共享,强化数据支撑和共享,有效解决了企业群众办事重复提交材料、多申报环节等问题,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次数”。企业无需因办证长时间停航,日均节省船舶营运成本数万元,持续优化了航运领域营商环境。
三是办事体验全面改善。按照集约化、高效化原则开展并联审批,联办事项累计办理时限压缩达60%,最大限度压缩了不同部门间相互关联的船舶证书办理时间。新船或交易船舶能更快投入运营,为企业节省了时间及资金成本,为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从2025年5月份“海运畅行”船舶跨部门服务模式落地实施以来,共为7艘船舶同步办理了船舶登记和营运证件,较分散式审批办证效率提升80%以上,为航运企业节省营业运输成本600余万元。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原浩 摄)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
我们有注意到,福州海事局正推动口岸工作从“重开放”向“开放与管理并重”转变,能否介绍下该项工作的推进情况?
陈知欢(原浩 摄)
福州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 陈知欢:
谢谢您的提问。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桥梁,水运口岸一定程度反映了国家形象、地方形象和港口形象,关乎着海上经济发展和港口营商环境。福州港口岸目前现有闽江口内港区、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江阴港区4个已开放口岸及黄岐港区、环下屿作业区2个扩大开放口岸,每年水运口岸开放范围内都有涉外作业点需要对外启用或临时对外启用,现有常态化涉外口岸作业点67个,临时进靠国际航行船舶泊位5个。
随着港口规划的调整和推进,部分水运口岸出现口岸开放等级与港口规模不匹配、航道锚地使用条件受限等情形,制约了水运口岸的安全保障与通航效率。
为此,我们不断总结提炼口岸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做法,研究制定了口岸通关日常评估办法,推动建立口岸准入退出管理机制,主要从口岸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运用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管理措施和规定,既立足于海事监管的主责主业,又服务于营造良好的口岸通关环境,“硬”件上将航道、锚地、导助航设施、防污染条件以及是否存在碍航养殖等海事重点关注的通航安全条件作为日常评估内容;“软”件上以地方政府、码头(泊位)业主为重点管理对象,在制定口岸处置相关措施方面,通过主动联系、书面通报、限期整改以及正式文件通报等方式,推动相关单位加强口岸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口岸开放条件持续有效。同时深化落实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全面开展口岸综合绩效评估”要求,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安全隐患和风险,持续提升口岸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福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原浩 摄)
福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套泊热接”作业模式实施后,在提升港口效率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陈知欢: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套泊热接”作为我局创新港口交通组织模式的关键举措,核心在于通过在辖区科学规划、合理布设待泊点,打破传统船舶靠泊的时间与空间壁垒,让待泊船舶与离港船舶实现“无缝衔接”,从根本上优化通航资源配置,推动其利用效能实现质的飞跃。该模式实施后,在提升港口效率方面成效显著,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核心指标实现“三双”突破,即全面达成“船舶待时和成本双缩、码头周转率和泊位利用率双升、企业产能和经济效益双涨”的核心目标,各环节效率与效益均实现突破性增长。
船舶维度上,“双缩”降低时间与路程成本,通过待泊点的科学布置,船舶无需在远离码头的区域长时间漂泊等待,可直接在指定待泊点待命,待离港船舶驶离后即刻前往泊位,大幅减少无效航行距离,降低船舶航行成本与能耗,模式运行后,船舶进港时间平均节约1小时,有效减少船舶非生产性停泊时长,提升船舶周转率,助力船方降低运营成本。
码头维度上,“双升”释放泊位利用潜力。由于船舶靠泊衔接紧密,泊位闲置时间被精准压缩,同一泊位在单位时间内可完成更多船舶的靠泊、装卸作业,码头周转率明显上升。待泊与离港船舶的无缝对接,避免了泊位“空等船”或“船等泊位”的情况,有效缓解港口泊位紧张压力,泊位利用率持续提升,进一步优化码头整体作业能力。
企业维度上,“双涨”增强生产与经济活力。高效的港口作业模式为船厂原材料运输、成品船舶出港提供了更便捷的保障,减少了因船舶等待导致的生产环节延误,船厂产能稳步上升;船舶等待时间缩短、码头作业效率提升,直接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与时间成本,最终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大幅增长。辖区华东船厂“套泊热接”理论产能可以提升约16.7%,增利约777.6万元。
二是重点航线与区域作业数据亮眼。在“套泊热接”模式的保障下,辖区内重点航线与区域的港口作业量实现同比大幅增长。模式运行半年以来,在传统航运基础上共保障闽江“黄金水道”开航324航次,货运箱量达8273标箱,同比上涨83%和97.7%,闽江水路货运通道的通行效率与货运规模实现跨越式提升;罗源湾安全保障船舶进出港10635艘次,完成货物装卸5657.51万吨,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85%、12.55%。船舶进出港效率的提升与货物装卸量的增长,进一步提升了福州港的物流枢纽承载能力,为周边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三是特殊场景与关键货物作业效率显著优化。恶劣天气后港口恢复运行等特殊时段,“套泊热接”模式通过提前规划待泊点、优化船舶调度流程,能够快速疏解积压船舶,缩短船舶等待靠泊时间,助力港口迅速恢复正常作业秩序,减少恶劣天气对港口运营的影响。
当出现特殊防控物资、民生保障物资等短期紧缺货物进口需求时,“套泊热接”模式可优先保障运输此类货物的船舶快速靠泊、装卸,大幅缩短货物在港滞留时间,确保紧缺货物能够及时运抵目的地,为应对突发需求、保障社会民生提供有力保障。
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出口对运输效率要求较高,且单次运输量较大。该模式通过提升船舶靠泊与装卸的衔接效率,减少大宗货物船舶在港等待时间,加快货物周转速度,助力企业及时完成大宗货物出口任务,避免因港口作业延误导致的订单违约等风险,保障产业链供应稳定。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林君彦:
谢谢。现场答问就安排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和记者朋友。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