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区设立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新闻发布会现场(陈景好 摄)
郑静(陈景好 摄)
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郑静——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福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年是福州新区设立十周年。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福州新区管委会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长乐区人民政府区长张帆先生;福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长乐区委常委、副区长许用贵先生;福州新区管委会发展规划局(政策创新局)局长蔡峻林先生;福州新区管委会综合协调局局长高岭先生;福州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局长,长乐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航星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首先,有请张帆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张帆(陈景好 摄)
福州新区管委会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长乐区人民政府区长 张帆——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福州新区设立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福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关心支持福州新区发展的新闻界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年光阴,承载着国家战略的厚望;十载奋斗,镌刻着跨越发展的荣光。2015年,福州新区获 365体育投注:批复设立,成为我国第14个,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被赋予“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福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更标志着福州在国家发展版图上肩负起新的重大使命。
十年来,在党中央、 365体育投注: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福州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弘扬“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城市建设等方面成就显著,“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宏伟蓝图加速走向现实图景。
这是综合实力显著跃升的十年:获批以来,福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保持8.4%、13.1%、8.4%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突破3300亿元,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加速构建以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粮储与食品、生物医药健康、文旅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数字赋能,布局存储、超算、智算和数据交易等数字产业全链条,形成“天上三朵云、中间两中心、地上两条路”的数字新基建底座,助力“港数闽存闽算”“车路云一体化”“人工智能+”等应用落地。
聚焦建群强链,培育大东海、恒申、永荣、金纶等产值超五百亿的中国500强企业,汇聚超千家纺织企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打造首个从材料到终端一体化的新型显示产业园;形成万华、中景、坤彩等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多项产品产能全球第一。
聚焦绿色发展。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度清洁电能。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装机总容量达300万千瓦,目前建设规模全省最大。
这是改革开放活力迸发的十年:福州新区勇当改革“试验田”,体制机制深度变革、枢纽能级跨越提升、开放平台加速崛起,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新区经验”。
在创新试点上,探索实施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片区综合开发等创新举措,多项试点走在省市前列。管理体制不断优化,从指挥部,到管委会,再到福州新区(长乐区)区政融合,逐步构建起扁平高效顺畅的开发建设指挥体系。
在枢纽建设上,长乐国际机场升级为区域枢纽机场、超大型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江阴港区联通13条“丝路海运”航线,依托“闽都号”中欧、中老班列连通欧亚陆上跨境运输通道;布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枢纽、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丝门户功能,打造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
在平台打造上,成立全国第三个、福建唯一的跨境合作咨询委员会——福州新区闽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累计签约21项、总投资上百亿元的合作项目。中印尼“两国双园”以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获批为契机,形成粮油食品、纺织化纤、轻工机械、能源精化等四大优势产业。
这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十年:福州新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四通八达,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配套持续导入,在一片滩涂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
多年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累计建成“一闸三线”、地铁6号线、国道G316、福州F1滨海快线等重大基础设施,投用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天津大学福州国际联合学院、十九中学滨海校区、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第二工人文化宫等优质配套,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两岸融合纵深推进的十年:福州新区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推进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着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先行区”。
促进对台金融合作,率先于全国,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台资板;建立台企资本项目便利化的“白名单”制度,填补9项业务的两岸合作空白。服务台胞台企就业创业,新布局新区两岸融合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台胞台企服务专窗,集成政策咨询、业务代办等高频服务事项,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创新推行人才服务专员机制,为台湾同胞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真正实现“愿落尽落、应享尽享”。
这是生态底色愈加亮丽的十年:福州新区坚持生态先行,结合“海滨城市、山水城市”重要要求,不断厚植新区生态本底和生态优势。
生态保护成果丰富,闽江河口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佳实践案例;福州滨海新城岸段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和全国美丽海湾。
生态空间亲绿滨水,实施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累计投资34亿元,建设修复长23公里、宽300-500米的沿海防护林带。改造提升沿河景观及绿带11.47公里,形成漳江河、万沙河等特色滨水空间。
十年风华正茂,未来征程壮阔。站在十周年和区政融合的新起点上,福州新区承载着更为光荣的使命,将牢牢把握高质量融合发展要求,锚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讲政治顾大局。发扬“敢想、敢闯、敢试、敢冒”创新精神,进一步理顺区政融合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引导全区上下落细落实改革任务,服务省市发展大局,为强省会和新福建建设奋勇争先、多作贡献。
谋发展管长远。对照“三区一门户一基地”战略定位,近期聚焦“两点一线”,远期统筹“一核心四组团”,落实好“十五五”谋篇布局,梳理优化“1+N”规划体系,用好土地、项目、产业等资源要素,将宏伟蓝图转化为规划图、路线图、项目图、施工图。
抓作风强服务。持续发力产业链党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等新时代“堡垒工程”,实施“奋勇争先落实年”高质量发展攻坚专项行动,建立“周调度、月点评、季亮晒”机制,鼓浓“奋勇争先”氛围。
十年耕耘,春华秋实;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我们衷心希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关注新区、宣传新区、支持新区,共同讲好新时代的“福州新区故事”。我们坚信,福州新区必将在新的十年征程中,乘风破浪、再创辉煌,谱写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新篇章!
郑静:
感谢张帆先生的介绍。
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举手示意,应邀提问时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答问。
经济日报记者(陈景好 摄)
经济日报记者:
近年来福州新区在产城融合进程中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效,能否分享一下你们的核心优势以及未来在持续提升教育能级、打造文旅品牌、服务新区发展方面还有哪些重点工作?
许用贵(陈景好 摄)
福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许用贵: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把福州新区打造成“宜居宜业新城”,教育和文旅是两大核心。我们正着力构建“以教聚才、以游兴城”的发展新格局。具体工作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教育方面,我们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明确目标就是构建从“摇篮”到“职场”的全链条、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让大家愿意来、留得住。
我们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有学上、上好学”。福州三中滨海校区、福州滨海实验学校、福州十九中学滨海校区、福州群众路小学滨海校区等优质学校相继开办招生,配套先行对吸引和留住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建好新区大学城,打造“人才高地”。经过几年努力,已有三所院校落地新区,包括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创办的福州联合学院、阳光学院滨海校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职业院校落地打造产教融合基地,特别是加快建设大学城二期,预计再引入5-6所院校,打造一个产教深度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大学城。
其次文旅方面,我们致力于将新区打造成魅力独具、让人来了不想走的滨海胜地,以此提升城市品质,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与活力。
我们重点做了三件事:一是科学布局,构建“三片一带”文旅生态圈。北部主打“海丝文化”,依托郑和下西洋启航地,打造沉浸式演艺城、水街文化区、海洋公园;中部依托东湖湿地、温泉和高尔夫资源,发展运动游乐和康养休闲;南部以下沙为核心,融合乡村美学和创客文化,建设滨海度假小镇。二是项目发力,擦亮“滨海文旅”品牌。2023年以来,我们实施文旅重点项目超百个,实现从环境、配套、体验全方位跃升。包括完成沙滩修复、防护林建设、东湖生态修复;新建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滨海智慧体育公园、东湖温泉度假村等;并对下沙度假村、王母礁等景区进行提档升级。三是标杆焕新,打造“下沙样板”新模式。重点提升改造的下沙滨海旅游度假村成效显著。我们不仅升级了硬件条件,引入了观海栈道、智慧淋浴间、湖景民宿等,更创新“文化+消费”模式,以音乐节、美食节、体育赛事等活动激活消费。改造后,游客量激增,节假日单日峰值超过12万人次,累计接待700多万人,为滨海景区的升级改造打了个样。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赋能”和“文旅引流”双轮驱动,让优质教育成为发展的智力引擎,让魅力文旅成为新区的闪亮名片,为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注入更强的新区活力。
人民网福建频道记者(陈景好 摄)
人民网福建频道记者:
福州新区近年来开发重点是哪块区域?重点项目总体建设情况和成效是怎么样?
蔡峻林(陈景好 摄)
福州新区管委会发展规划局局长 蔡峻林: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福州新区成立以来,持续推进规划区域范围内的马尾、仓山、元洪、江阴等功能区建设。近年来,以直管区为开发重点,累计实施了550项、总投资近5000亿元的重大项目,有力支撑了福州新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投入,提升门户枢纽能级。累计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14个、总投资超2100亿元,其中投资百亿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个。重点加快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打造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门户枢纽机场;228国道长乐外文武路堤结合段、东南快速通道等全线贯通,国道G316线、城际铁路F1等骨干交通项目加快建设,构建“轨道交通+骨架道路”的新老城区30分钟交通圈。
二是加快产业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累计落地建设重大产业项目262个,总投资233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60个。数字经济方面,建成全省规模最大数据中心、最快的超算中心和首个大数据交易所。智能网联设施覆盖120平方公里,道路测试里程突破28万公里,助力福州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新材料新能源方面,陆续推动恒申合纤等产值超百亿的功能性新材料龙头企业项目落地,产能占比全球第一。推动大东海绿色高端精品钢铁产业园建设。持续推进全省在建最大规模的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建设,已建成投用装机总容量80万kW。新型显示方面,打造临空新型显示标准化(国际)园区,投产2条全球最大宽幅2.6米的8K超高清偏光片生产线。生物医药健康方面,建成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落地贝瑞基因、海西新药、新博研桥医药等项目。
三是注重民生事业建设,打造产城人融合之城。累计实施社会事业项目74个,总投资57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康复医院滨海院区开诊,省肿瘤医院滨海院区启动建设,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福州三中滨海校区等一批院校开学,数字中国会展中心、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投用,配套设施持续完善。有序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完成12220套安置房、3896套租赁房、1484套人才房建设,总面积达235万平方米。推进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完成改造提升沿河景观及绿带面积886.35亩、11.47公里,形成漳江河、万沙河、湖东河等独具特色的滨水公共空间。
谢谢!
光明网记者(陈景好 摄)
光明网记者:
福州新区十周年,是如何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可复制的创新经验?
蔡峻林(陈景好 摄)
蔡峻林: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福州新区全方位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坚定不移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是综合交通门户枢纽功能持续提升。在航空领域,长乐国际机场成功升级为区域枢纽及超大型机场,累计开通130条国内外航线,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航空运输能力大幅提升。港口航运方面,新区内的松下、江阴、闽江口内三大港区实力雄厚,总吞吐量近1.8亿吨。海铁空铁联运方面,借助海丝航线与省内中欧班列及多式联运体系实现精准对接,先后开通了中欧、中老、中亚班列,有效将港口服务延伸至内地城市,构建起高效的联运网络。
二是“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全面开展。以“海丝”为重要牵引,福州新区全面推进面向“一带一路”的经贸人文交流合作。依托中印尼“两国双园”这一广阔平台,围绕海洋渔业、热带农业等五大跨国合作产业,累计形成双边合作项目72个,总投资超930亿元。同时,成功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董奉中医药文化论坛,并积极参与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等重要展会,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探寻与共建国家的合作机遇。
三是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福州新区外贸方面成绩亮眼,进出口总额达1932亿元。产业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持续发力,中印尼经贸发展示范区、长乐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园区相继获批,江阴港综合保税区、福州综合保税区等园区加速推进,整车综合服务、跨境电商、保税维修检测、保税加工贸易、冷链物流等涉外产业在此蓬勃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四是贸易便利化集成创新不断深化。福州新区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积极创新,成效显著。在全国首创简化CEPA及ECFA项下货物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在全国首推行政审批全流程电子证照应用,自贸区福州片区本级政务服务全部实现“一趟不用跑”;在福建省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效率;通过系列举措,压缩税务备案办理时间至15分钟内,海关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15.92小时、0.70小时,时效全国领先。
谢谢!
福建日报记者(陈景好 摄)
福建日报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福州新区围绕国家赋予的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战略定位,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呢?谢谢。
高岭(陈景好 摄)
福州新区管委会综合协调局局长 高岭: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是福州新区独有的战略定位,我们正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重点从以下三方面推进:
在产业合作方面,一方面我们积极扶持现有台企做大做强,助力新密机电、光隆精密等企业发展得更好。另一方面积极导入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助推恒美偏光片、新博研桥等台资企业落地新区。
在互联互通方面,长乐机场已有桃园、松山、高雄3条直飞航线,去年对台旅客吞吐量超20万人次,目前机场二期进入建设高峰期,明年通航后力争开通更多的直飞航线;在海港、陆港方面,江阴港、松下港区加快建设;316国道加快建设,F1快线今年内将全线贯通,“高铁进机场”有力推进,空港、海港、陆港立体联通,两岸往来将更加便捷。
在贴心服务台胞台企方面,我们打造了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两岸融合社区,出台了租房补贴政策,推出了台湾青年来福州新区就业一年过渡期免费住宿政策。我们还设立了福建省(平潭)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福州新区服务站等“一站两室”。积极融入海青荟、海交会等对台交流活动,持续打造长乐本土的“陈氏十世堂”、鹤上“陈元帅”等宗亲、信俗交流品牌,增进两岸情感交流。
下一步,我们将在政策创新上求突破、产业协同上提质效、文化交流上增认同,加快建设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福州样板。
谢谢!
海峡都市报记者(陈景好 摄)
海峡都市报记者:
福州新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下阶段又将如何再突破?
陈航星(陈景好 摄)
福州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局长 陈航星:
感谢提问。十年来,福州新区锚定“三区一门户一基地”战略定位,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扎实成效。
一是数字经济全省领先。我们构建了“天上三朵云、中间两中心、地上两条路”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新基建规模占全省50%以上,智能算力规模达2585P。设立全国首个数据资产运营服务中心,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准升级,成功获批公共数据开发服务专区试点,不断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二是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我们聚焦数字经济、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引进落地恒美光电、软通动力等龙头企业,推动LGC光学膜材料、纽瑞特核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景石化建成全球单厂产能最大的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形成完整产业链,年产能超300万千瓦。依托中印尼“两国双园”等重要开放平台,海洋渔业、热带农业等跨国产业链加速打造延伸。
三是创新动能加速汇聚。我们落地了全国首个医疗场景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功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超千家,接入设备1.4万余台,闽台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建设稳步推进。
四是产城人融合深化见效。围绕企业需求精准施策,通过产业园招商、存量空间升级等六大举措,促进人口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全域统筹、功能协同,强化产业规划引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化“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宜业宜居”的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构建竞争力强、韧性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福州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福州电视台记者(陈景好 摄)
福州电视台记者:
福州新区创新招商机制带来了哪些真金白银的成效?下一步如何乘势再上台阶?
陈航星(陈景好 摄)
陈航星:
感谢提问。福州新区坚持以机制创新赋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实效。
一是机制创新激发招商活力。我们构建起“全员招商矩阵”,开展“五全”招商行动,层层压实责任、形成立体工作格局,推动招商引资从“单点发力”向“全域联动”转变。
二是以资本赋能提升招商效能。组建总规模500亿元的基金矩阵,全面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与重点产业链条。设立新区产业引导基金,总规模达175.49亿元,重点投向生物医药、光电显示、半导体、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积极推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市场化招商新模式,强化产业基金与社会资本协同,有效提升项目对接和落地效率。
三是聚焦重点产业精准突破。围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靶向发力,成功引进T3出行、闽瑞ES纤维新材料、兴航重工、LGC表涂产线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优质项目。
四是重大项目注入强劲动能。机场综保区人工智能智算中心(一期)、软通动力东南总部等AI算力领域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新区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区域发展持续聚势赋能。
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含网龙片区)已累计注册企业1330家,注册总资本超760亿元。
下一步,福州新区将乘势而上、持续发力,深化全员招商机制,创新多元招商模式,强化项目全周期服务保障,不断提升专业化、精准化水平,让签约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郑静:
现场答问就安排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和记者朋友。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