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

图片
石刻与木构:聆听千年宋乐华章——福建福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二
时间:2024-06-21 10:38

  (来源:中国建设报)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书法则被形容为笔墨线条的“节奏”与“韵律”。而在历史文化名城福州,这两类具有音乐属性的艺术相映生辉,欣赏宋代摩崖石刻和木构古建筑,如听千年前的音乐合奏,恰似读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摩崖石刻——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

  在福州乌山西北坡高崖上,有一个字径4.25米巨大摩崖榜书“福”字,左边落款镌刻“晦翁”,晦翁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号。据《乌石山志》载:“在双峰梦下,宋朱文公楷书福字丈余,镌石。”后来福字被毁,2009年4月,乌山公园在北坡紫清园重建福字坪,将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梧埕村溪岩上的朱熹所题“福”字拓刻于白猴洞左侧岩石。鼓楼区福山郊野公园福字坪也复刻此“福”字,高4.4米,是福州迄今最大的“福”字摩崖题刻。乌山福字坪是众多市民和外来游客“寻福”之处,成为福州网红打卡点。

  与乌山“福”字相呼应的是,福州鼓山灵源洞蹴鳌桥下西壁上留有朱熹“寿”字巨幅题刻。此字楷书,高4.15米,宽3.05米,字迹刚劲敦厚,是鼓山单字最大的摩崖石刻。“寿”字右侧下方边款“淳祐壬寅(1242年)季秋”,彼时朱熹已去世40多年。据说这个“寿”字之所以刻在桥下隐蔽处,是取“藏寿”之意,谐音“长寿”。

  朱熹在鼓山还留下“淳熙丁未(1187年)”题记,怀念前福州知州赵汝愚。4年后,再任福州知州的赵汝愚看到朱熹题刻,不禁感慨赋诗:“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世人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朱、赵二人题刻在石门附近,紧挨一起。后来朱熹又以诗中的“天风海涛”作为鼓山绝胜,将四字书刻在鼓山绝顶峰,成为鼓山的一段佳话。

  福州市现存摩崖石刻文物171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鼓山、乌山、于山、冶山以及市郊象山等地,字体囊括篆、隶、楷、行、草。据福州文史专家黄荣春考证,目前福州五城区(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内的摩崖石刻总数达1520多段,其中,宋代摩崖石刻198段。

  鼓山摩崖石刻仅指鼓山主峰及凤池白云洞一带的摩崖石刻,已发现摩崖石刻686段,其中宋刻89段。北宋福州知府蔡襄游鼓山题刻和“忘归石”题刻、南宋丞相李纲题刻、朱熹“寿”字题刻于2022年7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名录。2001年6月,鼓山摩崖石刻与千佛陶塔被 365体育投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乌山上最古题刻是唐代李阳冰篆书般若台铭,可惜原迹已毁,1982年重刻。在乌山315段摩崖石刻中,宋刻41段。于山摩崖石刻167段,其中宋刻32段,位于鳌顶峰的石刻,是吕文仲等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年)题名,是福州现存可考最早摩崖石刻。乌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于2013年5月被 365体育投注: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

  福州摩崖石刻的宋代题写者,既有丞相、参知政事、端明殿学士、尚书、侍郎、按察使、转运使、知府等官宦,也有理学家、状元等学者。这些石刻记录了古城的历史文化与人事活动,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史料,直观佐证城市发展历史,生动展现闽人以及入闽士人的文采与书艺。福州市高度重视这些珍贵文物,成立摩崖石刻保护工作专班,明确重点工作任务12项,让永不凋谢、风华永固的艺术之花,永续盛开。

  江南建筑瑰宝——“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

  闽地有三大宋代木构建筑瑰宝,其中两座在福州,即罗源陈太尉宫正殿和华林寺大殿,另一座是莆田玄妙观三清殿。

  陈太尉宫位于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最初为陈氏宗祠,陈苏为纪念远在河南固始的祖先而造。陈苏去世,乡人于宗祠前建造宫殿供奉,改称“大宫”。陈苏的第十五世孙陈庆,率领乡勇抗蒙古军战死沙场,宋嘉熙三年(1239年)被追封为“都统伏魔太尉”,大宫于是改称“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正殿建于北宋建隆(960-963年)间,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构架,宋代原构完整地保存下来,前后两处平板天花柱头间,以月梁式阑额相连接。柱子等高,柱为梭形、磉石为圆柱形。柱头斗栱为双杪单下昂六斗栱,耍头出插昂,单栱偷心造;补间斗栱变化较多,以单栱素方垒叠、鸳鸯交手栱为主。左右配殿和戏台建于明清,戏台背面即是宫门,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与宫门互为一体。檐下为七层如意斗栱连叠,翼角上扬,雄伟壮观。陈太尉宫融宋明清三朝建筑特色于一体,具有很高历史、艺术、建筑、科学研究价值,被誉为“江南古建筑的博物馆”,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陈太尉宫门楹联中有“虬松倒插”“长标丰里”词句,当年陈苏入闽,冬季倒插两株松苗卜居,来年春季松苗果然存活,可见水土丰美,中原陈氏于是在此定居。《罗源县地名录》载:“其生前手植的倒插松,至清道光间已经900余年,仍然挺立山峰,世代长青。”

  福州宋代木构古建筑魅力原因何在?宋代福州知州、散文大家曾巩在《道山亭记》说出个中缘由:“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钜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福州华林寺位于鼓楼区屏山南麓,仅存的大殿是华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堪称木构建筑“活化石”,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之一。华林寺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初名“越山吉祥禅院”,明英宗御赐匾额“华林寺”。

  华林寺的建造方法在全国宋代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保留唐五代特征,很多手法是没有记载的孤例,有显著闽越地方特色。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栱,用材硕大,大殿“足材”高度0.45米,为全国宋代木构最大。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栱支撑,不用一颗钉子,体现出构件古朴硕大、做法特殊、结构严谨简洁的特点,在空间设计、造型工艺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研究我国南方建筑发展史提供了良好样本。

  宋代名臣李纲、张浚等人曾寓游于华林寺,寺内仍有篆额残碑一方,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现仅存一残“山”。

  福州市博物馆下属华林寺大殿保管所所长陈恺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23年,福州华林寺进行了展陈更新及环境提升,并通过数字赋能,在展览中加入了AR互动小游戏,进入AR界面后,会出现大殿的构件模型和介绍,动静结合,增加展区的趣味性。新展以华林寺大殿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以实物、图文、数字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围绕华林寺的创建历史、发展轨迹、传承等方面,向观众多角度展现华林寺大殿千年传奇以及中国唐宋传统木构建筑精湛高超的技艺。

  塔与桥——石构也飞扬

  在福州宋代遗迹中,与摩崖石刻同样珍贵的还有“石构”建筑,表现形式主要是塔和桥,其技艺同样与“石”不朽。

  “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这副朱熹撰写的名联刻在福州洪塘金山寺大门两侧。金山寺恰如一艘小巧玲珑的楼船,浮卧在闽江下游乌龙江上,历经千年无数次洪水冲击,巍然屹立,安然无恙。

  金山原是江中的小石埠,像浮在江上的一颗金印,比拟江苏镇江的金山,故曰“小金山”。北宋初年,小金山上建起七级八角石塔,高11.5米,名为金山塔,以185块白梨石砌构而成,造型简朴,缀合精密。塔本是江上的航标,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围塔建寺,名金山寺。

  金山寺内石塔前面是天后宫,后面是大慈楼。左厢房是“怡怡斋”,明代兵部尚书张经、礼部尚书曹学佺及状元翁正春曾在此借读。金山寺正门外有一棵从石基缝中生长出来的高大茂密的榕树,右侧有一棵翁正春手植连理古樟。

  金山寺曾以“八大景观”闻名于世: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岊水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金山寺1983年8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有诗赞曰:“不道金山亦有双,一拳虽小势难降。波心矗立原无异,未必闽江让镇江。”

  福州圣寿宝塔位于长乐区郑和公园,又名三峰塔,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政和七年(1117年)落成,系仿木结构花岗岩石塔,七级八面,每面壁上有壁龛置诸佛,每层 8 个角,各雕一武士,气宇轩昂。塔基座雕有神兽、力士、花卉,线条有力,气韵生动,为艺术佳作。圣寿宝塔是郑和下西洋的航标塔,是海丝之路的见证。

  罗星塔位于马尾港区,相传由南宋奇女子柳七娘所建,明天启四年(1624年)重建,为八角七层仿楼阁式花岗岩石塔,高30米,罗零海拔基准点曾是中国东南沿海通用的海平面基准线,罗星塔也被誉为“中国塔”,是研究中国近代史、航海史、邮政史以及中外交流的实物佐证。

  鼓山涌泉寺门前两侧有一对陶瓷千佛塔,原在福州南郊龙瑞寺,1972年移至此处。塔高6.83米,宋元丰五年(1082年)用陶土分层烧造,拼合累叠而成,八角九层,每座塔壁均贴有雕塑佛像1038尊,八角塔檐上有四方佛72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枚,玲珑华丽,全国独一无二。

  在历史名城福州的建筑文化中,桥谱写了极具特色、极为精彩的一章。宋代福州的桥梁达到很高水平,最著名的当数福清市海口镇的龙江桥,始建于政和三年(1113年),长476米,宽4.6米,现存40孔、39墩,墩呈船形,桥梁以长条石首尾搭接而成。龙江桥是福建四大古桥之一,也是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福州其他有名的宋桥还有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的午桥(元祐四年)、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的十四门桥(元丰八年)、晋安区宦溪乡的宦溪桥(元祐六年)等。

  路通桥位于台江区南公园旁,花岗岩石砌造,二墩三孔,是福州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已列为福建省保文物。《闽都记》载:“(路通桥)在河口尾,宋建,古谶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南台,指南台岛,当时福州城陆地渐渐向南台靠近,但尚未连在一起,谶语说,若是城与南台岛连在一起,河口尾路因桥而通,则福州将人才辈出。古谶后来果然应验。北宋许敦仁诗曰:“七百年来遗谶事,钓台沙合瑞烟浮。”

  千年过去,沧海桑田,宋代石桥仍在,既能实用,又可审美。诗人余光中说:“而桥,两头抓住逃不走的岸,中间放走抓不住的河,这件事的意义,形而上的可供玄学家去苦思,形而下的不妨任诗人来歌咏。”

来源:名城委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