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23.7.5)
(黄巷游人如织 福州名城公司供图)
亭亭如盖的青翠榕树,白墙黛瓦的明清古建……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主城区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完整保留了唐宋“鱼骨状”坊巷格局,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
早在1991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就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推动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有力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福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推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这片古老街区迎来新生,成为展示福州文化的亮丽名片。
修旧如旧,保护有规可依
“复原这处墙体时,最好要用田土,再掺上瓦砾、贝壳搅拌夯筑,外表要抹草泥灰、麻刀灰。”6月13日上午,在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修复现场,陈木霖叮咛施工人员。
76岁的陈木霖,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已有40多年。“沈葆桢故居有约400年历史,今年清明节后开始修复,预计明年10月完成。”陈木霖说,修复严格按照标准,既要严把材料关,又要恪守古法工艺,“细节要一丝一毫地抠,来不得半点马虎,慢工才能出细活。”
沈葆桢故居的一块木板,榫头因年久腐朽需要更换。“板上有精美的莲花浮雕,全部换掉非常可惜。”陈木霖说,他们先将浮雕切割下来,用新木头换掉朽木,再把浮雕贴回去,“修复工作尽量不破坏古建本体,做到‘修旧如旧’,保留古调神韵。”
三坊七巷街区保护修复,注重谋篇布局,邀请专家全程指导,聘请权威机构编制保护规划。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何晓斌介绍,福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确保保护修复有规可依。
过去,三坊七巷内住户众多,还有一些企业和单位。“保护修复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采取‘镶牙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方法有序进行,搬迁、拆除了与街区风貌冲突和不协调的建筑。”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林中林告诉记者。
如今,三坊七巷街区基本实现建筑整体立面式样、材料色彩与街区风貌、肌理相协调。95岁的居民黄天恩,打小住在三坊七巷对面社区。“以前,三坊七巷破破烂烂,道路狭窄拥挤,我很少进来。”现在,她和老伴儿常来这里遛弯,“路宽了,环境更美了,平时还有戏剧演出。”
开发适度,保留历史味道
福州南后街、杨桥巷交界处,一座百年古厝静静矗立,林觉民、冰心曾先后在此居住。
“为天下人谋永福”,影壁墙上,《与妻书》中的名句格外醒目;“立修齐志,存忠孝心”,正厅插屏门两侧,冰心家的祖训颇为显眼。行走其间,移步换景,林觉民绝笔手稿斑驳泛黄,冰心孩提、年长时期的两座铜像“隔空对话”,不由让人忆起那些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在近代中国,林则徐、严复等150多位历史名人曾在三坊七巷生活居住。这里存有200多座古建筑,各级文保单位共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上世纪90年代,位于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面临拆除。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得知后,马上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决定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修复保护的同时,福州着力开发利用好文物和古建筑资源。三坊七巷街区先后引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馆、传统文化手艺柘荣剪纸、数字科技展示5G体验馆、国潮金鱼馆、中国传统文化雕版印刷展示等活力业态,构建“文化进坊巷,商业南后街”的格局。
2015年,三坊七巷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如何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现实需求,又保留街区历史味道?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求索平衡,三坊七巷着重引入能够展示福州优秀传统文化、福建非遗文化的业态,让游客停下来、留下来。”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建军说。目前,三坊七巷街区已入驻商户276家,各类非遗、重点项目及中华老字号企业共31个。其中,纯商业业态比例不超过40%。
传承利用,升级互动体验
肉燕,是福州一道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始创于1876年的“同利肉燕”,2008年入选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1982年,我们就在三坊七巷重新开业,当时面积不足20平方米,只有几张桌子。”同利肉燕第四代传承人陈君凡说,新店面2019年开业,可同时容纳100多人就餐。游客不仅能品尝特色美食,还能现场体验肉燕捶肉、擀皮、包制、烹饪技艺。
同利肉燕往南不到百米,是占地2300多平方米的叶氏民居,现在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展览一场接一场,全年不间断。”博览苑副主任马灵说,这里既有非遗传承人手工技艺展示,又有形体、唱腔、评说、吹奏等展演,让观众通过听和看,感受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以来,博览苑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三坊七巷推动古建文物活化传承利用。“线下,推出坊巷音乐节、艺术展、小剧场等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线上,利用名人故居资源开展线上云讲堂等研学活动,充分发掘古厝内在价值。”林建军说。
2019年,三坊七巷街区启动智慧街区建设,依托5G、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推出“云游坊巷”系列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以打造发扬闽都文化传承、汇集城市智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会客厅为目标,我们要为保护好三坊七巷、保存好福州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多作贡献。”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吴晶晶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