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至上,不容忽视
在日常的生产建设活动中,有限空间作业常常因为其隐蔽性和危险性,成为威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早前,长乐某建工集团“11·10”较大中毒窒息事故,便是一记沉痛的警钟。
事故之殇:盲目施工施救后果惨重
2023年11月10日,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在福州市长乐区首占镇和谐路与海峡路交叉口地下污水管网施工,拆除堵水气囊过程中突发中毒窒息事故。
当时,作业班组未规范操作,致使富含硫化氢的污水流入作业井间管道,管内硫化氢浓度迅速达到致命程度。未经有限空间作业培训的黄某未穿戴防护设备下井,在硫化氢气体浓度严重超标的环境下作业,中毒昏迷倒入污水中。
随后,同事彭某等3人在不具备应急救援知识和能力、未配备防护设备的状况下盲目施救,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3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516万元的惨重后果。
这起事故的发生,根源在于相关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不到位,作业人员未严格依照操作规程开展作业,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与防护知识。他们的违规作业、盲目施救,不仅让自己陷入绝境,也给家庭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悲痛,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处理结果:4家公司及主要负责人受行政处罚
经调查认定,该事故是一起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建设单位某排水有限公司未认真履行发包方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施工单位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履行施工总承包职责不到位,监理单位某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未认真履行项目监理职责,分包单位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取得劳务分包资质承接市政项目工程劳务作业且未制定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上述4家公司均对事故负有责任,其各自的主要负责人对事故发生负有管理责任,2024年8月至10月,福州市应急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规定》(应急管理部令第14号)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对4家公司分别作出处1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五条第(二)项的规定,对4名主要负责人分别作出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的行政处罚。
如何守护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包括中毒、缺氧窒息、燃爆以及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烫、坍塌、掩埋、高温高湿等。在某些环境下,上述风险可能共存,并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
日常管理
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单位应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辨识本单位存在的有限空间及其安全风险,在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对有限空间作业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并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和作业内容,配备气体检测设备、呼吸防护用品、坠落防护用品、其他个体防护用品和通风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以及应急救援装备等,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现场作业
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前,应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编制详细的作业方案并经相关单位人员审核和批准。根据作业方案,确定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并明确其安全职责,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应对实施作业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对设备和用具的齐备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查,封闭作业区域及设置安全警示,做好自然通风、安全隔离、清除置换等。
必须严格执行“先检测、再通风、后作业”,作业前根据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气体种类进行有针对性检测,检测不合格的进行强制通风,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业。作业人员根据作业环境选择并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与安全防护设备,作业过程中采取实时监测与持续通风,监护人员应在有限空间外全程持续监护,不得擅离职守。
科学救援
当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如受困人员佩戴了全身式安全带,且通过安全绳索与有限空间外的挂点可靠连接,所处位置与有限空间进出口之间通畅、无障碍物阻挡,可由救援人员在有限空间外开展非进入式救援;确需实施进入式救援时,要求救援人员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防护安全、有效。同时,救援人员应经过专门的有限空间救援培训和演练,能够熟练使用防护用品和救援设备设施,并确保能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成功施救。若救援人员未得到足够防护,不能保障自身安全,则不得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