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

图片
强降雨灾害救援对防空防灾的启示
时间:2022-06-15 17:04
  和平时期,防空袭训练演练缺乏真实的战场环境,而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筑物塌陷、火灾、内涝、交通瘫痪、断网失联、缺水停电等,与空袭后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对自然灾害救援过程的分析,反思查找防空袭准备的短板弱项与努力方向,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今夏,河南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强降雨灾害救援动员力量多、持续时间长、协调任务重,给防空防灾工作带来不少有益启示。

  启示一:虽然空袭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但也有其预警和征兆,必须引导群众掌握一定的避险常识和技能。

  从7月17日开始,河南省气象部门不断提高预警发布频次。7月20日连续数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息,明确“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等防范措施。但许多人依然冒雨上下班,继续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谁都知道水火无情,但避险意识、防灾意识的淡漠,使得大多数人对红色预警漠然视之。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对“1小时内降雨量超过200mm”等预警信息意味着什么,既缺乏切身体验,又没有必要的气象灾害预防知识,因而疏于防范、陷入险境。

  由此想到防空袭的预警问题。一些地方每年在固定时间试鸣防空警报,却没有组织群众进行必要的防护训练。久而久之,警报年年响,而许多人仍然对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分不清、辨不准,甚至对人民防空行动缺乏基本的认知。

  因此,应通过学校教育、专题培训、媒体报道等渠道,加强防空防灾知识宣传;整合人防、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力量,常态开展训练演练,引导广大群众掌握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灾害的防范常识和避险技能,防止“听到警报后不知所措”“人防工程就在身边却不知如何利用”等问题,确保遇有灾害,能够准确辨识、快速应对、妥善处置。

  启示二:救援装备科技含量越高,救援成效越明显,必须走“科技强防”之路。

  在河南强降雨灾害救援过程中,“龙吸水”应急排水抢险车、可远程控制的水上救援机器人、穿越三省一市输送信号的“翼龙”无人机等充满“科技范儿”的装备器材表现抢眼、作用明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空袭与防空袭的博弈,好比矛与盾的斗争,谁占领了科技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人防部门应充分发挥处于军地结合部的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科技强防”工作,改进铸盾方法,提高盾的成色,让护民之盾坚不可摧。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面向全社会遴选科技人才、组建科研团队;紧扣国家人防办明确的科研选题内容,紧跟当今世界空袭兵器发展步伐,及时推动人民防空技术和装备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人员防护、目标防护、工程防护水平。

  打破省、市界限,常态开展区域乃至全国性人防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活动,让更多的铸盾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走出深闺”为人识、被推广。比如,针对地下人防工程安全度汛这个老大难问题,可面向全国开展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活动,通过优中选优,因地制宜引进新型专利产品,将洪涝灾害挡在人防工程之外,确保“地下长城”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

  启示三:跨区支援成为必然要求,必须构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机制。

  面对罕见的强降雨灾害,天津、山东、浙江、宁夏、四川等省(区、市)紧急驰援河南。来自北京、上海、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市)的15支人防队伍跨区驰援郑州、新乡。河南省人防办也两次下达跨区支援命令,调度省域内新乡、许昌、三门峡等市人防应急力量紧急筹集抽排水设备,迅速支援郑州、鹤壁等受灾地区。

  近年来,各地人防部门以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契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为依托,筹划、推进城市群协同防护,初步建立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机制。

  从这次强降雨灾害救援实践来看,完善这一机制,需要着力在两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一方面是把供需对接准,建立需求方与供给方实时对接机制,提高跨区支援的精准度和可行性。比如,战争灾害和重大自然灾害均可使公共通信设施遭到毁坏,导致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等日常通信工具无法使用。这个时候,人防部门保底的通信手段就要发挥作用,可通过跨区支援,提供应急通信保障。围绕这一需求,平时就要预想多种情况、制订多套预案,并加强演练,努力做到一方提供的,就是另一方急需的。

  另一方面,是把兄弟单位之间的指挥关系捋顺畅。具体操作中,既可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支援方配属给被支援方,前者接受后者指挥;又可以采取谁先到谁指挥的方法,将指挥权赋予最先到达救援现场、已经掌握一线情况的队伍,调动兄弟单位跨区支援的积极性,提高指挥效率,凝聚救援合力。

来源:{{el}}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请输入以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