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敢把饮料当水喝了!”31岁的小陈(化名)躺在病床上,回想起自己因长期把含糖饮料当水喝、熬夜吃宵夜的习惯懊悔不已。过去5年,他几乎每天饮2-3瓶含糖饮料,体重飙升到220斤,确诊糖尿病后仍然没有改变这样的习惯。
近日,他因急性胰腺炎被紧急送往福州市第一总医院消化内科,“代谢综合征”全面爆发,随时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抢救两周才转危为安。
联合会诊:
与代谢危机赛跑
甘油三酯飙升至危急值,血糖严重失控,肝脏被脂肪“淹没”……消化内科的马燕燕医生发现,小成的病情已非单一疾病,而是“代谢综合征”全面爆发——重度脂肪肝、糖尿病酮症、重度高脂血症合并急性胰腺炎,随时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
消化内科的吴舟主任医师请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会诊,迅速制定方案:通过胰岛素泵精准控糖、药物强化降脂、抑制胰液自我消化胰腺,快速清除血液中的“油脂炸弹”。同时启动肠内营养支持,扭转代谢紊乱,防止肠菌异位导致感染。
经两周救治,小成终于转危为安。“若再晚一步治疗,患者可能面临器官衰竭。”消化内科常务副主任孙莹说。
吴舟(右一)主任医师带队查房
含糖饮料:
或引发糖化危机
“这不是个案!”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张芳芳提醒:含糖饮料可通过刺激大脑奖赏中枢让人上瘾,引发胰岛素抵抗,导致全身细胞“泡在糖水里”,引发器官糖化危机:过量糖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化终产物,加速血管硬化、器官老化、皮肤衰老、神经损伤。
张芳芳表示,即便不肥胖,每日饮用1罐含糖饮料也会使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幅增加。
孙莹博士
孙莹强调:当肝脏“泡在糖水里”,过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在肝脏直接转化为脂肪,3个月即可引发脂肪肝,长久以往比乙肝更容易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控糖减重:
打破“越病越胖”恶性循环
“如何治疗代谢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张芳芳为患者支招。
个体化控糖:对血糖波动大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联合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治疗;对普通患者,以空腹及餐后血糖自我监测为主,辅以糖化血红蛋白定期评估。
分层减重:超重/轻度肥胖以医学营养治疗(限能量膳食)联合运动处方为核心;中重度肥胖或合并并发症,经评估后,可阶梯式叠加减重药物干预;重度肥胖,必要时可施行减重手术。
全周期管理: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医学体重管理联合门诊集结内分泌与代谢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中医科、呼吸科、妇产科、儿科以及临床营养科等多专科,从医学营养干预、肠道菌群调节、个性化运动处方、代谢指标跟踪等多维度提供减重方案。
健康倡议:
从现在开始“减糖行动”
小成的案例为人们敲响警钟。消化内科常务副主任孙莹建议:从现在开始“减糖行动”。
含糖饮料“零容忍”:每喝一瓶500毫升的甜饮,需快走2小时才能消耗多余热量;用柠檬水、淡茶替代,添加糖每日摄入<25克。
夜间消化系统“休眠期”:睡前4小时禁食,避免胰岛素夜间持续分泌加速胰腺老化。
每周2次“内脏减脂”:空腹爬楼梯、战绳训练等可优先动员内脏脂肪供能,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提升体内代谢效率,加速内脏脂肪燃烧。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在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医学营养减重门诊的基础上,成立医学体重管理联合门诊。该门诊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为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患者提供科学、精准、全面的一站式诊疗方案。
“健康管理始于点滴,戒掉一瓶甜饮、早睡一小时、多走一千步,都是为未来积累 ‘健康财富’。”孙莹博士再三提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