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福州健身达人玲玲(化名),长期健身,减重增肌。但是,最近她的腹股沟处,鼓了个小包。到医院一查,它竟然是腹股沟疝,和她长期咳嗽、硬核“撸铁”(网络用语,指使用器械健身)有关。
之前,玲玲因感冒落下了顽固性咳嗽的毛病,咳起来“地动山摇”。但自律的她并没有因此耽误健身训练,照样每天雷打不动去健身房“上强度”。
每一次剧烈咳嗽,她都感觉腹腔压力像爆炸一样冲击腹壁;每一次大重量硬拉、深蹲,让腹压更是直接拉满。在这“双重压力”下,她的腹壁某个薄弱点,终于被顶出了一个鼓包。
“这是腹股沟疝!”福州市第一总医院普外科的林晖主任医师介绍,疝气是内脏在“越狱”。简单说,肚子里的小肠或网膜,通过腹壁的漏洞钻出来,在皮下搞了个“违法建筑”。
感冒后,玲玲非但没休息,反而加大了训练强度和重量,腹壁薄弱处的鼓包越来越大,从“鹌鹑蛋”升级成了“乒乓球”。某次训练后,鼓包处疼痛加剧且推不回去,她才真的慌了。
林晖为玲玲安排了腹腔镜微创疝修补术,即在肚皮上打3个小孔,将腹腔镜伸进去,小心地把钻出来的组织推回腹腔,并在腹壁的“漏洞”处铺上一张强韧的补片,覆盖薄弱区域。最后,将疝环(漏洞边缘)缝合关闭。
术后第二天,玲玲就能下床走动。林晖提醒,术后1至3个月禁止剧烈运动,尤其禁止负重,要像呵护新焊点一样,让补片和腹壁长牢。
林晖介绍,咳嗽、便秘、排尿费力都是“腹压炸弹”。腹股沟、肚脐、肚子上出现可复性鼓包(能推进去),尤其是用力时出现、平躺消失,伴有坠胀感,这就是疝气初期的信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