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疾控发布提醒:夏季是多种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尤其是以下4种致病微生物,可能让人上吐下泻,甚至危及生命。
头号“刺客”: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在各类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中位列首位,全年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两季。易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首先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发病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等。
预防的关键在于低温储存、高温加热。加工后的熟肉制品应尽快食用或低温储存,并尽可能缩短储存时间。高温加热必须达到有效温度,比如:肉类应加热至中心部位变灰,且无血水;鸡蛋在水开后至少煮8至10分钟。
海鲜“杀手”:副溶血性弧菌
7月至9月,为沿海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高发期。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海产品中,食品种类多为墨鱼、带鱼、黄花鱼、虾、蟹、贝、海蜇等。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等症状,重者有粘液便和粘血便,多数腹痛为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绞痛。
预防应做到:各种食品低温储藏,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烧熟煮透。此外,盛放生熟食品的器具要分开,并注意消毒。
耐热“毒王”: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肠毒素对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常规烹饪(如蒸、煮)无法破坏其毒性。易被污染的食品种类主要是富含蛋白质或淀粉的食品,如乳制品、剩饭,熟肉等。
近年来,冷加工蛋糕等引起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事件增多。中毒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疼痛、腹泻等,以呕吐最为显著。
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要避免可能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有手指化脓、化脓性咽炎时应暂停食品相关操作;食物应冷藏,或置于阴凉通风的地方,放置时间不应超过6小时,食用前还应彻底加热。
冰箱“幽灵”:单增李斯特菌
夏季冷藏、冷冻食品的食用量增大,应注意防范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5℃的低温条件下仍能生长是该菌的特征。易被污染的食品种类主要有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水产品、蔬菜及水果。尤以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的乳制品、肉制品最为多见。
单增李斯特菌的易感人群为孕妇、婴儿、50岁以上人群、因患病而身体虚弱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分两类:一是腹泻型,腹泻、腹痛,少数伴有发热;二是侵袭型,初期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后期可发展为败血症、脑膜炎、脑脊髓炎、自然流产、早产、死产等。
预防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应注意冷藏熟食食品加热后食用、冰箱定期清洁、生熟食品分开存放。此外,易感人群应少吃或不吃冷藏、冷冻食品,最好现做现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