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女生小欣(化名)总喊“头晕”“没力气”,明显消瘦,面色苍白。近日就诊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福州市儿童医学中心)后,她被诊断为重度贫血,贫血的原因和其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之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小欣出现面色苍白、偶有腹痛的情况,其间流鼻血两次。随着她面色愈发苍白,家长才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确诊为重度贫血。
贫血的孩子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并不少见,而像小欣这样重度贫血的却少见。在血液内科(综合内科)病房,医护人员追问她的病史,发现了病因。原来,她不仅挑食,而且喜欢熬夜。正是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医生介绍,五大不良习惯正成为贫血的“幕后推手”:
挑食偏食:铁是血红蛋白的核心原料,长期缺乏会直接导致造血“原料短缺”。如今,不少青少年喜欢零食,嫌弃富含血红素铁的红肉、动物肝脏,容易患贫血。
盲目节食:部分孩子为了追求“瘦”,拒绝主食和肉类,却不知这种情况下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必需营养素也被一并抛弃。
依赖奶茶、咖啡:年轻人手中的奶茶、咖啡,是铁吸收的“拦路虎”,其中的鞣酸和多酚会紧紧“抱住”铁元素,让食物中的铁难以被身体吸收。
熬夜成瘾:长期熬夜会打乱铁元素的吸收与转化节奏,造血系统在疲惫中低效运转,贫血便乘虚而入。
运动误区:通常不建议贫血患者剧烈运动,因为这会增加身体的耗氧量,可能导致脑缺氧,从而引起晕厥等。
如何避免贫血呢?医生建议,饮食上可以选择“补铁餐”:每周吃两三次动物肝脏(如猪肝)、瘦肉(猪牛羊肉)、鸭血等,直接为身体输送血红素铁。吃“补铁餐”时搭配青椒、猕猴桃、鲜枣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可提升铁吸收率。此外,鸡蛋、牛奶、深绿叶蔬菜、鱼类可助力造血。
饮品上“断舍离”:戒掉“奶茶续命”的习惯,餐前后1小时避免喝茶和咖啡,用白开水或鲜榨果汁替代。每日饮水1500至2000毫升,保证身体代谢顺畅。
规律作息:争取22时前入睡,保证8至10小时睡眠,让身体在夜间完成造血修复。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产品,用阅读或听音乐代替刷手机,提升睡眠质量。
最后,医生建议家长留意孩子是否有面色苍白、唇色浅淡、指甲凹陷、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定期观察体能变化。家长若怀疑孩子患贫血,应及时带其就医,接受血常规检查,切勿拖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