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虽然暑热未消,但自然界中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化已然开启。古人称“立秋之日凉风至”,虽非即刻凉爽,却标志着由“夏长”向“秋收”的转折。
承夏启秋之际,记者邀请福州市中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马常宝,从中医养生、饮食起居、疾病预防等方面,教您如何顺应天时,应对“多事之秋”的挑战,为健康打下基础。
润燥养肺 饮食贵“和”
“立秋后,虽然暑热尚存,但气候逐渐转向干燥,‘燥邪’开始当令,最易伤及肺津。”马常宝介绍,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人们可能会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此时养生,关键在于“养肺润燥”,饮食上讲究一个“和”字,既要清解余暑,又要开始滋养肺阴,宜多食梨、银耳、百合、莲藕、葡萄、石榴等,可滋阴润燥,养肺健脾,清热生津。
立秋至秋分,是中医学的“长夏”季节,“长夏应脾而变”。此时节以湿为主要特征,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尤其是脾阳,易导致人体食欲缺乏、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日常饮食中可增加一些利水渗湿的食物,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玉米等。
起居有常 缓解秋乏
“春困秋乏”,立秋后人常感疲倦乏力,这是人体为适应季节转换进行的自我调整。马常宝指出:“此时起居应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古训,保证充足睡眠,以利阴精内敛、阳气收敛,缓解秋乏。”
需要注意,“立秋早晚凉,午间汗湿裳”。此时昼夜温差开始加大,人体阳气开始向内收敛,肌表卫外之力相对减弱,因此切莫贪恋空调冷风、过食生冷冰品,尤其要注意腹部、颈背和足踝的保暖,避免寒邪乘虚而入,导致腹泻、感冒或关节酸痛。
立秋养生重在“收”与“养”,让身体从夏季的亢奋状态平稳过渡到秋季的收敛状态,为冬季的闭藏打好基础。马常宝建议,此时节宜选择平缓、不过度耗散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以迎接秋冬寒凉。应避免大汗淋漓,以防伤津耗气。
关注疾病 预防为先
立秋仍处在“三伏”内,还会出现短暂的气温回升,但早晚温差开始增大,因此立秋后也是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鼻炎)和胃肠道疾病(如秋季腹泻)相对高发的时节。为此,马常宝提醒公众:
关注呼吸道健康。注意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史者尤需注意防护,避免接触过敏原。
呵护消化道。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肠道传染病。脾胃虚弱者应避免生冷油腻。
监测心血管。立秋后,中老年人血压波动可能会更大。建议心血管病患者要更加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和危险因素控制,及时到医院复查,遵医嘱规律用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重视妇科问题。秋季天气变凉,女性朋友可能来不及适应天气的转变患上一些妇科疾病,如异常子宫出血、盆腔炎、痛经等,建议及时添加衣服,少吃寒凉、冰冷食物,预防寒邪侵入胞宫、胞脉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做到未病先防。
此外,立秋至白露(通常指三伏天结束)这段时间,自然界仍存有旺盛的阳气,是冬病夏治巩固成果并为秋冬健康积蓄能量的关键窗口期。市民可根据医嘱进行必要的巩固调理,以增强疗效。
最后马常宝总结,立秋非入秋,调养需渐进,建议顺应自然界阳气渐收的规律,敛养精气神,方能安然度过季节转换,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