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小伙小林(化名)莫名高烧40℃,常规治疗无效。近日,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的医生,通过基因测序,为小林查明病情——“Q热”。
小林是福清人。暑假刚开始,他突发高烧,体温直冲40℃。退烧药、抗生素都用上了,却毫无效果。他头晕、乏力、腹泻、肌肉酸痛,短短几天就被折磨得脸色煞白。在当地医院就医无效后,7月21日,小林被紧急转入吴孟超纪念医院。
入院后,小林做了几乎所有的常规检查,流感、新冠、登革热、恙虫病、寄生虫致病等皆被排除。影像检查仅发现肝脾有点肿大。用上强力抗生素后,高热没有消退,炎症指标仍然居高不下,血小板也一直在下降,还出现肝功能异常和心肌损伤。
面对“发热待查”,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林秀华敏锐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种罕见、非典型的病原体在作祟。医疗团队果断启用“秘密武器”——血液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这项技术如同超级“显微镜”,能无差别检测血液样本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片段。
48小时后,真相浮出水面:一种名叫“贝纳特柯克斯体”的罕见病菌,正在小林体内肆虐。锁定元凶后,治疗方向瞬间明确,用药多西环素,小林体温“阶梯式”回落,一周后康复出院。
检验科技师罗丽萍介绍,由革兰阴性专性胞内寄生菌“贝纳特柯克斯体”引发的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1937年,因病因不明,该病在澳大利亚被称作“Query(疑问)热”(简称“Q热”)。近年来,我国江苏、广东、海南、河北等地有过该病的零星报道。
该病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猪、狗等,致病菌常存活在这些动物的尿液、粪便、羊水中。该病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传播:呼吸道——尘土、羊毛、胎盘干燥后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即可感染;接触——徒手为牲畜接生、清理畜舍时,破损皮肤易成为病菌入侵的“通道”;消化道——食用未涮熟的羊蝎子、饮用现挤“生鲜奶”,都可能感染病菌;蜱虫——被蜱叮咬或拍死蜱虫后“抹脸”,也会感染。
“Q热”急性期可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痛、干咳、肝区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肝损伤(转氨酶升高)甚至黄疸。因这些症状与流感、肺炎或其他常见发热病相似,极易误诊、漏诊。慢性期发热可持续半年以上,可致心内膜炎和慢性肝炎。
如何预防“Q热”?罗丽萍提醒市民:要购买检疫合格的肉,涮肉要彻底煮熟;拒绝直接饮用“生鲜奶”,生奶必须煮沸;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避免蜱虫叮咬。如果出现持续高烧,要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接触过牛羊、是否喝过生奶、是否去过牧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