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者止也,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天气逐渐转凉。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要顺应季节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方式,以预防秋燥和秋乏。本报邀请福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许祥云,为您详解处暑时节的养生之道。
养阴润肺
调理脾胃正当时
处暑即“出暑”,意味着暑热即将终止。但南方地区“秋老虎”仍可能“下山”发威。
此时节,雨量减少,燥气开始生成,秋燥初显。秋燥加上温热天气侵犯人体,耗气伤阴,易使人出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咳嗽少痰、大便燥结等症状,还可能引发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养阴润肺”是此时的关键词。许祥云介绍,可适时增加益气养阴、润燥生津之品,如百合、山药、太子参、银耳、蜂蜜、秋梨、青萝卜等,少食或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处暑时节,人们还会遭遇秋乏的困扰,易食欲不振、困乏、四肢无力。此时需注意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早睡早起,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早睡可调养人体阳气,避免秋天的肃杀之气,早起可使肺气舒展,有条件者,还要适当午睡。
处暑时节也是调理脾胃的关键时期。因为暑湿尚在,人们在饮食上可食用具有健脾除湿功效的药材或食材,如薏苡仁、茯苓、白扁豆、莲子、菱角、荷叶、冬瓜,促进暑湿之气的消除和转化。
许祥云提醒,处暑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适当添衣,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一下子添得过多。
静心养神
安定乐观防“悲秋”
处暑为“暑燥交替”的重要时段,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烦躁、郁闷等不良状况。而且,秋天常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容易让人“悲秋”。过于悲伤易伤气,使人意志消沉,导致免疫力低下。
许祥云建议,重视精神调养,保持安定乐观的心情,切忌悲观伤感,以免受疾病侵袭。人们可多晒太阳,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练习冥想、深呼吸,或听舒缓音乐,保持心态平和;与亲友多交流,避免产生孤独感。
处暑之后,秋高气爽,此时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比如登高、到户外走走,或者在公园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这样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舒缓情绪。需要注意的是,秋天养生重点在“收”,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
天气变化
“一老一小”这样做
面对处暑的天气变化,“一老一小”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许祥云提醒,秋季呼吸道疾病易发,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减少儿童感染风险;天气转凉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老年人应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一定要加强自我管理,定期动态监测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早晚天气逐渐变凉,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而应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再缓慢起来。
处暑过后,还要注意避免着装过于“清凉”,以免受寒,家里的凉席可以晒晒收起来了。同时要避免饮食生冷,避免伤脾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