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

图片
这些“假病”可能是大脑在报警
时间:2025-08-27 11:35

焦虑症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心理科吴建凡副主任医师称,焦虑不是脆弱,更不是“玻璃心”,而是你的大脑在报警。焦虑症有时需心理治疗,甚至联合药物治疗。

明明没有危险大脑一直示警

“焦虑症就像大脑的警报器坏了,明明没有危险,它却一直按警铃。”吴建凡介绍,焦虑症是一类常见精神心理障碍,核心特征是过度且持续地担忧与恐惧,这种情绪反应常超出正常范围,患者难以通过自我调节有效改善,严重干扰日常工作与生活。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常是大脑“杏仁核”过度活跃,加上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传导物质不平衡,导致情绪被放大,小事变大事。

适当焦虑能帮助我们应对生活压力和危机,但当焦虑持续上升,可能影响身体。需注意的是,焦虑症擅长“伪装”,它不仅在脑子里“捣乱”,还会伪装成各种身体疾病,让人跑遍医院也查不出原因。

那么,如何发现自己被焦虑症盯上呢?吴建凡介绍,可注意以下几组典型症状:

生理症状——长期焦虑会使全身肌肉紧绷,肩颈僵硬、太阳穴有压迫感,甚至引发慢性头痛;可能导致恶心、胃痛、腹泻、胀气等症状,常被误认为单纯胃肠道问题;会引发心悸、胸闷,休息也不缓解;会导致尿频或尿急,无感染却总往厕所跑;会导致手脚冰冷或出汗,即便环境温度正常也会发作;会引发失眠,表现为浅眠、入睡困难、半夜惊醒、梦境频繁。

认知症状——灾难化认知,会把小事放大,容易自我怀疑;注意力涣散,思维难以冷静,阅读、工作时常常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焦虑使大脑过度关注潜在威胁信息,对其他事物记不住。

情绪症状——愤怒、悲伤或恐惧说来就来,微小事件也可能引发情绪爆发;情绪难以控制,可能导致与家人、朋友关系紧张,进一步加重孤立感;即便环境安全,也会持续不安,内心像有警报响个不停。

“不要想太多”没用

科学应对有方法

当身边人焦虑时,你是不是常劝“不要想太多”?其实,当焦虑症找上门,“不要想太多”并无用。

吴建凡表示,焦虑症不是意志力不够,而是大脑机制出了问题。一句“放轻松”就想解决焦虑,并不可能。

他介绍,对付焦虑症要有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调整大脑里的神经传导物质,让“警报器”别乱响);认知行为治疗(帮你找出错误的思维陷阱,换个角度看事情);自律神经训练(比如正念呼吸、肌肉放松、瑜伽、太极,帮身体学会“刹车”);生活规律(固定睡眠、均衡饮食、每天适当运动);远离刺激物(咖啡、酒精、尼古丁都可能加剧焦虑)。

当焦虑发作时,还可学习一些日常调节小技巧:1分钟呼吸法——吸气数到4,憋气数到2,呼气数到6,重复几次;放松紧张的肌肉——用力绷紧拳头5秒,再松开,感受放松的感觉,从脚到头依次进行;“焦虑笔记”——把让你担心的事写下来,再用“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会怎么做”“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他会怎么做”去接招;运动当“灭火器”——散步、慢跑、跳舞都行,运动是天然的抗焦虑药;信息断舍离——少刷让你焦虑的新闻、八卦,给大脑安静的空间。

吴建凡提醒,一些看起来积极阳光的人,也可能被焦虑症所困扰,这种现象被称为“微笑型焦虑”或“高功能焦虑”。他们常以刻意保持的“乐观面具”掩饰真实痛苦,或将焦虑情绪成为逼迫自己努力的内驱力。总而言之,如果你开始因焦虑而感到不知所措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不要一个人扛。

来源:福州晚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