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

图片
漫说健康素养 | 8个成人就有1人中招,小心“甜蜜负担”!
时间:2025-09-03 11:36

你是否发现身边的“糖友”越来越多了?相关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19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不到1%增长到12.4%,相当于每8个成年人里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心脏病、中风、失明、肾衰等严重后果。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66条》第17条提醒: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今天,我们邀请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内分泌科专家熊红萍主任医师,为大家谈谈糖尿病那些事儿。

什么是糖尿病?

熊红萍说,糖尿病是一种身体里的“糖分管理”出了问题的病。

“我们平时吃的各类食物,特别是米饭、水果等都含有糖。正常情况下,糖会进入血液里为身体提供能量。身体为了防止血糖升得太快,便派出胰岛素充当‘交警’,指挥血糖进入身体的细胞里储存起来或者转化成脂肪,这样血糖水平就能保持在一个健康的范围。”熊红萍介绍,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出了问题,要么是胰岛素生产不出来(1型糖尿病,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要么是胰岛素工作效率大幅降低或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弱(2型糖尿病,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血糖就像没人管的“流浪糖”游离在血液中,导致人体血糖水平持续偏高。

血糖一旦失控,身体就跟着遭殃!高血糖会使血管壁受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高血糖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严重时甚至导致失明;肾脏也难以幸免,糖尿病肾病会逐渐损害肾脏功能,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你是“候选人”吗?

熊红萍介绍,糖尿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感觉,或者出现经典的“三多一少”信号,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乏力。

判断糖尿病主要靠测血糖。成年人正常空腹血糖应该低于6.1mmol/L,如果你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再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或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若你没有糖尿病典型症状,但有两次以上的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因素包括:处于糖尿病前期(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mmol/L)、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我们一般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查血糖,早发现早干预,避免成为糖尿病的‘候选人’。”熊红萍说。

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高血糖,还要预防低血糖。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可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

 

控糖要靠“五驾马车”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和放任。”熊红萍说,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怎么管?秘诀就是“五驾马车”并驾齐驱。“五驾马车”是饮食、运动、药物、定期监测、糖尿病教育。具体来说,糖尿病患者应管住嘴,吃对不吃多,营养要均衡;迈开腿,动起来,消耗多余糖分;按时服药,听医生的话,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常监测,在家自测血糖,掌握身体“晴雨表”;学知识,主动学习,做明白的“糖友”。

另外,防治糖尿病还要避免几个常见误区:

药物能根治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无法根治,坚持正规治疗才是王道。

害怕依赖胰岛素。从医学角度看,胰岛素是安全的治疗糖尿病药物,且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以使胰岛功能逐渐恢复,在医生评估下有些患者可逐步停打胰岛素,调整为口服药治疗。

不敢吃东西。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体质变差。

最后,熊红萍提醒,要警惕糖尿病的年轻化、低龄化趋势。“奶茶甜点天天见,手机沙发不离手,这种‘甜蜜+慵懒’的生活,正让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她建议,无论胖瘦,超过35岁都应该主动接受糖尿病筛查。

来源:福州晚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