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福州一名40多岁的销售经理陈先生(化姓)在一场重要谈判中,突然情绪崩溃,被送进医院,确诊焦虑症伴轻度抑郁。
陈先生自述,为了完成业绩指标,自己常年加班出差,连假期也不敢关手机。起初还能扛,但慢慢地,他开始失眠、暴躁,对工作越来越排斥,没想到最终在关键场合爆发。
“调查显示,70%以上的职场人都处在心理压力中。其中30%已经出现焦虑或抑郁。”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神经精神防治院精神科的陈涛副主任医师提醒,压力不只是让人心累,还会拖垮健康、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改变一个人的职业轨迹。当压力来袭,一定要先学会自救。
职场压力从哪儿来?陈涛分析了三大根源:过度加班,长期“超负荷”透支身心;竞争与沟通不畅带来的复杂人际关系,让人焦虑;职业不确定,晋升难、变化快,安全感不足。
如何自救?陈涛给出以下具体、可操作的做法。
管理作息:固定睡眠时间,避免“补觉—熬夜”的恶性循环;午间闭眼休息,小憩20分钟能显著恢复精力;远离蓝光,睡前1小时尽量不用手机或电脑,让大脑进入放松模式。
合理设定边界:非紧急情况,晚上10时后不回复工作消息;工作时间全情投入,下班后给自己“强制下班仪式”,比如关掉办公软件、换衣服散步;对于明显超出职责范围的加班或临时任务学会说“不”,避免无限加码。
运动与身体调适:每隔1小时站起来活动5分钟,拉伸颈肩;尝试快走、跑步,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这样可有效缓解焦虑;进行呼吸训练,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帮助大脑降温。
情绪疏导:找信任的亲友倾诉,不是求解决,而是让情绪有出口;每天写下感到紧张或开心的3件小事,帮助觉察情绪;尝试冥想,哪怕每天10分钟,也能让身心减负。
建立“非工作身份”:培养兴趣,让自己在工作之外“找回自我”;主动维系工作外的朋友圈,不让全部生活都被工作占据;在工作以外设立可控目标(比如学一首新曲子),增强掌控感。
心态调整:接纳不确定性,允许自己阶段性停顿;不要每次都追求100分;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自我奖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