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70万人因自杀失去生命,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悲痛的朋友与亲人,也是整个社会需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挑战。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神经精神防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陈涛指出,实际上,90%的自杀者会发出信号。亲朋好友若能及时读懂这些“求救”信号并介入,就可能挽回一条生命。
陈涛介绍,自杀行为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冲动性自杀——情绪如火山爆发般剧烈,可能因小事瞬间崩溃,在一念之间做出极端行为。二是蓄谋型自杀——往往源于长期抑郁,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对生活麻木,且在言语和行为中流露出“告别”意味,具体表现为:消极情绪,比如莫名落泪、对一切失去兴趣;身体与认知减退,比如疲惫、注意力下降、睡眠异常;出现厌世言语,比如“活着好累”“没有希望了”;伴随异常行为,比如写遗嘱、整理财物、送走心爱物品、购买危险物品、独自冒险。
“所以,自杀并非毫无征兆,绝大多数自杀者在行动前都会通过言语、情绪或行为发出‘求救’信号。”陈涛表示,从陷入情绪困扰到最终实施自杀,存在较长的干预窗口期。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若能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就可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陈涛特别提醒,当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时,我们绝不能做以下五件事:歧视或排斥(他们已很孤独,我们的冷漠只会让他们更封闭)、批评或指责(“你太没用了”这类话,可能摧毁他们最后的希望)、否认或轻视感受(别拿别人与他们比较,他们需要的是理解,而非冷漠的比较)、忽视自杀言语(他们说出“我想死”,其实是“求救”信号)、答应保密(生命比秘密重要,及时联合多方力量,才可能救他们)。
此外,当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时,我们有三件事可以做:敢谈论自杀——不回避,不讳言,让他们把痛苦说出来,把情绪释放出来;陪伴与倾听——不要让他们独处,贴身陪伴,阻止他们面对可能的危险;鼓励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危机不是靠自己能解决的,专业干预是关键。
最后,陈涛强调,学会倾听、关注与及时援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拯救生命的那个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