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寒露过后,气温将逐渐下降,露水增多且带寒意,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与心脑血管健康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报特邀福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主治医师吴传松,为你介绍寒露时节的疾病预防与养生要点。
重点预防呼吸道疾病
“随着昼夜温差拉大,人体抵抗力相对减弱,呼吸道疾病将逐渐进入流行期。”吴传松指出,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多样,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中常见病毒有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预防呼吸道疾病,除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外,还应重点加强以下防护措施:一是针对疫苗可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二是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尽量避免前往环境密闭、人员密集的场所,特别是老人孩子等,如果确需前往,要科学佩戴口罩;三是加强对老人孩子的日常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视情况及时就医,遵医嘱科学安全用药。
此外,寒露时节还需警惕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的复发或加重,注意防寒保暖,规律用药。
规范管理血压
吴传松医生提醒,随着天气转冷、昼夜温差拉大,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风险也随之增高。
寒冷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进而加重心血管负担。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保暖,尤其保护好颈部、手脚、肚脐以及关节;每天做力所能及的锻炼,如快走、广场舞等,运动时也要注意防寒,避免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做到少油、少盐、少糖,不盲目进补;要重视血压的规范管理,秋冬季血管生理性收缩增强,易加重靶器官损伤,患者务必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
最后,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以及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出现大的波动。
防寒润燥顺天时
“中医认为,寒露时节,阳气渐藏,阴气渐盛,防寒是养生的重中之重。”吴传松介绍,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时节应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从足生”,可用热水或者艾叶等药材泡脚,温通经络,既解乏又有助睡眠。
防“秋燥”亦是此时节的关键。古人云“朝朝饮水,晚晚蜜汤”,即白天饮用淡盐水,晚上饮用蜂蜜水,既能补水防燥,亦有润肠通便、延缓衰老之效。
为防止“燥气”,专家建议饮食上可适量增加滋阴润肺的食物或药材,如芝麻、糯米、百合、莲藕、银耳、蜂蜜、西洋参、燕窝、沙参、麦门冬、石斛等;注意多食应季蔬果补充水分,如梨、苹果、柑橘、石榴、葡萄、大枣、白萝卜、白菜等;此外,可多食鸡、鸭、牛肉、鱼等,以增强体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