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脱胎漆器有了“数字身份证”
福州首发地理标志产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福州脱胎漆器有了“数字身份证”
11日,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正式获颁全市首张地理标志产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标志着福州在“地理标志+数据知识产权”融合探索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福州脱胎漆器等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打开了新空间。
什么是数据知识产权?它指的是数据处理者对经过合法获取、规范处理,并具有实用价值与智力成果属性的数据集合所享有的权益。这一机制遵循依法合规、自愿登记、安全高效的原则,贯穿数据登记、交易流通与权益保护各环节,可在质押融资、司法维权、技术创新乃至商业化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福州山海相连,文脉绵长,物产丰饶,拥有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目前全市已注册58件地理标志,包括闻名全国的“连江鲍鱼”,以及承载百年匠心的“福州脱胎漆器”等传统工艺瑰宝。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如何让这些沉淀着历史与文化的地理标志“活”起来、“新”起来?福州创新探索“地理标志+数据知识产权”路径,推动传统产业与数据要素深度融合,为老技艺注入新动能。
在此背景下,福州启动全省漆器类首批“地理标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率先以“福州脱胎漆器”为试点,在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共同指导下,由福州市数字产业互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等机构携手,系统整合漆器在藏品、学术、文化传承与建设四大维度的核心数据资源,形成法律认可、技术可信的数据集合。
这张证书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权益凭证,也是一张可溯源、防篡改的“数字身份证”。其背后依托的是区块链存证哈希技术,确保登记信息真实可信。使用手机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详细的数据来源、应用场景、算法规则等信息,为企业行使数据权益提供了初步法律凭据。
更重要的是,它将原本散落的产地、工艺、品质等核心数据,转化为可估值、可融资的数据资产,可进一步探索质押融资等新型商业路径。数据可应用于学术研究、文化推广与品牌建设等多个场景,未来可通过精准分析市场表现与用户偏好,赋能传统品牌拓展影响力,全面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作为全国唯一专注于漆艺的主题博物馆,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长期以来致力于展现中国漆艺尤其是福州漆艺的独特魅力。馆长施丽玲认为,脱胎漆器的传承与发展,未来必然与数字技术紧密相连。此次登记实现了从传统工艺保护到数字资产管理的跨越,为后续文化数据的开发与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体现了福州在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先行示范意义。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是简单的“登记”,而是构建了一套将地理标志特色转化为数据资产优势的确权、用权、维权机制。接下来,福州将继续拓展该模式,逐步推广至“福州茉莉花茶”“连江鲍鱼”等更多特色产业,让数据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闽公网安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