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连 命运与共——“2025中国—东盟周”开幕式侧记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17日上午,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内,随着一声清脆的童声响起,会场顷刻安静下来。温婉灵动的曲调,携着闽江的水汽与茉莉的清香,浸润了现场的每一位中外嘉宾,拉开了“2025中国—东盟周”亲和友善、文明对话的序幕。
本届中国—东盟周以“命运与共:联结东盟2045愿景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中国—东盟中心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365体育投注、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承办。
富有地域色彩的表演、精彩的主旨演讲、重磅成果发布……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生动诠释着中国与东盟“山海相连 命运与共”的深厚情谊与共同愿景。

“2025中国—东盟周”在福州开幕。记者 林双伟 摄
缘起榕城:
海丝故地,再汇新流
开幕式伊始,《四海传福 情牵东盟》的旋律响起,孩子们翩然起舞。东盟十一国经典童谣接连唱响,清甜的童声与优美的舞姿展示着各国风情,一幅跨越山海的友谊长卷缓缓拉开,为这场为期三天的盛会,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底色。
中国和东盟各国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中外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深化,各领域合作蓬勃开展。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福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与重要门户,自古就是中国与东盟交往的重要枢纽。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感慨地说,三年前,中国—东盟中心在此开启了“中国—东盟周”,旨在向双方民众全方位宣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年后,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东盟周正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将双方领导人的战略意图落到实处。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说:“中国与东盟既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中国好,东盟受惠;东盟好,中国获益。这种利益、命运与共的关系决定了双方要不断加强战略沟通,坚持从大局、从长远来看待双方的关系。”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指出,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亚洲世纪”正由愿景变为现实,“而中国与东盟的紧密协作,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动力与稳定基石”。他呼吁,应加速构建区域一体化大市场,向着亚太共同体的大目标迈进。
“30多年来,东盟和中国已发展出坚实的伙伴关系和富有活力的合作,为区域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了显著贡献。”泰国外交部副常务秘书马尚潘说,东盟正开启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以指引迈向一个坚韧、创新、活力、以人为本的东盟。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对中国是变革性的,对区域也是如此,“携手合作,我们将有能力为我们的人民、为更广泛的区域乃至全球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命运与共:
战略对接,愿景融合
“《东盟共同体愿景2045》可与‘十五五’规划进行深度对接,从而实现双方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应持续深化《东盟共同体愿景2045》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协同,切实落实好《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6—2030)》”……嘉宾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寻找中国与东盟合作点的重要性,为大会定下了主基调。
随后,各国政要与代表们逐一登台,从不同维度丰富了“命运与共”的时代内涵。
今年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马来西亚国会上议院议长阿旺·比米呼吁双方传承“万隆精神”,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为区域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我们在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项目,更是共建技术先进的未来的基石。当东盟设想一个充满活力和韧性的经济共同体时,这与中国注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相辅相成”。
“东盟—中国伙伴关系始终是稳定和信心的源泉。”文莱外交部常务秘书乔哈丽亚·瓦哈布提出,将在互联互通、创新和人文交流三大领域深化合作。东盟和中国可以证明,伙伴关系是通往安全繁荣未来的最可靠、最持久的道路,我们的伙伴关系可以继续成为稳定的支柱、创新的驱动力和希望的灯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向绿色区域转型、促进创新增长与数字经济、区域合作与互联互通、包容性发展与缩小发展差距……柬埔寨教育、青年和体育部国务秘书春·奇温详尽列举了大家在五大领域的契合点。
印尼地区代表理事会副主席约里斯·拉韦亚伊和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纳拉里亚·奥普拉托则从区域整体视角出发,指出东盟庞大的人口红利、市场潜力与中国的发展动能相结合,将爆发出巨大的增长力量。
老挝外交部副部长冯沙万·西苏拉特则结合中老铁路这一“一带一路”标志性成果,呼吁在数字绿色转型、能源、减贫等方面扩大合作。
这些发言共同勾勒出一幅从宏观战略到微观项目、从政府主导到民间参与的全面合作图景,彰显了“命运与共”不仅是理念,更是行动。
未来已来:
成果落地,蓝图初展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成果发布,一系列实质性合作项目落地,将全场的共识与期待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未来蓝图,标志着中国—东盟合作正步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率先发布的《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合作进展报告(2024—2025)》,以翔实数据展现了双方经贸关系的韧性与活力。报告揭示,2024年1~10月,双边贸易额已达8627.3亿美元,同比增长8.2%,中国与东盟连续多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更加巩固。这份由双方专家共同撰写的报告,不仅系统梳理了合作成果,更为未来企业界的投资与贸易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参考。
随后,象征着人文交流数字化的“中国—东盟数字文化IP库”倡议正式启动。这一创新平台依托人工智能、3D建模等前沿技术,旨在将双方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故事转化为生动震撼的数字内容,为文化推广、旅游宣传、教育合作开辟新空间。它的启动,意味着双方的人文交流正从传统的线下互访,向线上线下融合、可永久保存、可广泛传播的数字时代迈进。
最具标杆意义的,莫过于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跨境业务的正式开通。作为全球首家以海产品为主题的涉外交易所,它创新性地采用“线上交易、人民币结算、区块链溯源”的模式,构建了一条高效、透明、安全的数字贸易走廊。这不仅为双方的海洋经济合作注入了强劲新动能,更是区域经贸合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创新,为未来在更多领域推广类似的数字化合作平台提供了范本。
从闽江潮涌的海丝故地出发,中国与东盟携手绘就的崭新蓝图,正缓缓铺展。此番山海再相逢,既是对三年合作成果的检阅,更是站在新起点上,共赴命运与共的新征程。


闽公网安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