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356号建议的答复
答复类别:A类 |
|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1356号建议的答复 |
郑婵代表:
《关于加强福州市海洋科技创新的建议》(第1356号)由我单位会同市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发改委办理。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您给我市海洋渔业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为推动我市海洋渔业经济工作提档升级、高水平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此我局向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您对我市海洋渔业的关心与支持。
福州市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围绕搭建创新桥梁凝聚海洋科研合力、广纳精育英才夯实创新智力根基、多元汇聚资金注入创新发展动力、打通链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我局针对您的相关建议开展了以下五方面工作,现答复如下:
一、搭建创新桥梁,凝聚海洋科研合力
(一)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福州市着力构建“1+6+4”特色海洋科创体系,以福州海洋研究院为核心,联合113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组建 “福州海洋渔业科创联盟”,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借助渔业周、海装大会等平台,举办多场海洋科技论坛,如在渔业周期间,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陈坚、薛长湖等知名院士和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科技,为各方交流合作搭建桥梁,推动海洋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同时,在鼓楼区建设海洋经济科创高地,规划载体面积5.6万平方米,配套建成高标准展厅、项目转化中心等载体,入驻中船蓝荟、申昊科技等78家涉海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创新集聚效应。
(二)完善协同合作机制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深度合作,支持福州海洋研究院采用 “1+1+N”模式,与省内外优秀涉海资源共建6大海洋重点产业联合研发中心,涵盖水产种业、深海养殖等领域,集聚391名优秀海洋科研人才。明确了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方式,有效提升了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各成果转化集中区的县(市)区积极发挥海洋渔业科创联盟作用,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吸纳更新成员单位,定期走访共享技术,对接生成科研攻关项目,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
二、广纳精育英才,夯实创新智力根基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福州市出台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科研启动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支持福州海洋研究院聘请江南大学陈坚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引进院士团队加盟。同时,吸引了包括国家特聘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在内的90余位科研人员加入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对引进的海洋经济省高层次人才特级和A类、B类、C类人才,给予25-700万元安家补助。截至目前,已有7名海洋经济人才入选福建省高层次ABC类人才,其中引进人才4人;8名海洋经济人才入选福建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54名海洋经济人才入选“双一流”人才。
(二)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福州本地高校积极优化海洋相关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如福建农林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工作要求,更好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海上福建”建设,2021年11月整合涉海领域的优势资源和团队成立了海洋学院,目前已建成水生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水产养殖学、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食品方向)和行政管理(海洋管理方向)5个本科专业,在学本科生60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35人。支持高校与涉海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如部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水产种业、水产养殖等专业人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此外,还选送10名基层渔民参加2025级高素质农民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专科学历继续教育,培育高素质新型渔民。
(三)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积极组织各类学术交流、技术研讨活动,如举办鲍鱼产业战略发展论坛等,邀请院士、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拓宽人才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将海洋经济有关人才(省级以上海洋领域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海上福州” 科技重大专项获得者)纳入市级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为人才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
三、多元汇聚资金,注入创新发展动力
(一)增加财政专项支持
市财政持续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2024年,市本级预算安排涉农科技发展资金4200万元,涵盖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海洋基础研究等多个方面,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科技专项涉农项目补助资金2900万元。每年专项安排福州海洋研究院科研运行补助资金,2022-2025年分别为1000万元、1600万元、1800万元、2000万元,重点用于科研设备购置、实验室改造、科研人才引进等项目。2024年市级预算还整合安排建设海洋经济发展专项共计21467万元,有力支持渔业高质量发展。
(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设立市海洋产业基金,注册资金3亿元,投向深海养殖等六大产业,由市金控集团运作,截至2024年已向涉海企业投放贷款2.62亿元。设立两项海洋子基金,总规模4.5亿元,带动其他政府引导基金向海洋企业投放贷款3.12亿元。市委金融办推动银行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福建海峡银行、工行福州分行、兴业银行福州分行等加大对涉海企业的信贷支持,截至2024年末,涉海融资余额可观。同时,持续举办产融对接会,2024年以来市县(区)两级共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281场,各金融机构共对接企业4784家,达成意向融资金额2563亿元。
四、打通转化链路,加速科技成果变现
(一)建设中试与产业化平台
聚力培育4个海洋创新集群高地,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308家。在连江粗芦岛、福清元洪投资区等建设海洋科创成果集中转化区,为科研成果提供中试和产业化空间。例如,福清市江阴港城经济区依托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打造风电装备完整产业链,2024年10月,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推动了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罗源县拟定资源整合计划框架,推动海洋科技成果推广,优化海洋科创平台管理机制,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融合。
(二)加强产学研用对接
常态化举办各类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如在渔业周、海装大会等期间展示成果,促进精准对接。组织开展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揭榜挂帅”科研攻关,征集技术需求,凝练榜单发榜,对项目实施跟踪管理。2024年,组织开展市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应用推广项目申报,评审通过6项、补助资金39万元,推动了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市科协等部门举办各类产业发展大会,如科创中国?福建鲍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推动成果转化。
五、持续深化创新,迈向海洋强市新征程
(一)深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福州市海洋科技创新协同平台建设,拓展平台功能,不仅局限于信息发布和项目对接,还要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顶尖海洋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引入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提升福州市海洋科研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建立区域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攻克海洋科技难题。
(二)强化人才发展战略
持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根据海洋科技发展的新需求,精准引进人工智能、海洋大数据、深海探测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对本地高校海洋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前沿性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建立海洋人才储备库,对各类海洋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和跟踪服务,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加大创新投入保障
逐步提高财政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设立海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大对海洋科技项目的投资力度。探索设立海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海洋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四)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加强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完善中试设备和配套设施,提高中试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成果转化评估机制,对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技术成熟度等进行科学评估,为成果转化提供决策依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的合法交易和转化。
福州市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也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次感谢您对福州市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您继续关心关注福州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多提建设性、针对性建议,共同助力福州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标杆,为谱写“海上福州”建设新篇章凝聚智慧与力量!
领导署名:马祖胜
联 系 人:林建杰
联系电话:87910672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25年4月15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