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405号建议的答复
答复类别:A类
|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1405号建议的答复 |
张翼代表:
《关于整合提升漳港海蚌保护利用,打造福州水产名片的建议》(第1405号)收悉。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您给我市海洋渔业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为推动我市海洋渔业经济工作提档升级、高水平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此我局向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您对我市海洋渔业的关心与支持。我市渔业部门针对您的相关建议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打造“漳港海蚌”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漳港海蚌”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漳港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被列为我国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多年来,我局积极推进漳港海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及商标使用,长乐区将“漳港海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给区城投公司使用,依托公司经营不断完善漳港海蚌产业链。同时,举办“中国(长乐)海蚌旅游文化节”,精心设计漳港海蚌甄别和“漳港海蚌”蚌王争霸赛活动环节,整合海蚌文化展、专题研讨会、海风集市、美食评选、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依托滨海旅游规划,积极尝试将漳港海蚌特色水产品与长乐海洋文化相结合,开发赶海观光、美食工坊等特色项目,通过短视频、自媒体和主流纸媒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
二、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升级
1.科学推进海蚌生境恢复。由中央资金支持建设海蚌重要生境恢复与蓝碳增汇工程项目已开工,在长乐区下沙海域开展生境恢复调查,并在下沙海域布放礁体和海蚌稚贝定点放流装置,引入贝藻和海蚌种苗,打造藻礁及海蚌礁复合人工鱼礁群,为海蚌提供良好的生境恢复条件。
2.积极研发海蚌养殖饵料。目前传统的藻类食物来源无法满足海蚌幼贝至成贝的商业化规模养殖需要,为攻克海蚌饵料难题,2024年由长乐区城投集团申报区“揭榜挂帅”科研项目,联合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计划在两年内完成海蚌饵料研发课题。
3.探索研发海蚌采捕工具。我市长乐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已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发适合采捕海蚌的工具,规划合适的采捕试点区域,引导渔民采用合法、科学的采捕工具进行采捕。
三、完善保护机制,科学管理资源
1.持续开展海蚌增殖放流。利用中央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和市级增殖放流专项补助资金,我市每年安排在漳港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西施舌(海蚌)的增殖放流任务,2021-2024年累计投入250万元,投放西施舌苗种共计440万粒,有效推进了海蚌种质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2.推动实施限额捕捞制度。今年开展漳港海蚌资源现状调查和捕捞工具研发等采捕许可前期论证工作,待海蚌采捕总量和海蚌采捕工具确定后,即可实施发放海蚌采捕许可证。
3.开展专项执法行动。近年来针对使用拖曳水冲刺耙耙刺等非法捕捞海蚌行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各级执法机构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执法检查工作,重点清理整治违规渔具和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非法捕捞,有效遏制了群体性违法捕捞行为。2022年以来,开展集中销毁违规渔具现场会1场,销毁高压耙刺18副,查处携带拖曳水冲刺耙耙刺案件12起。
四、统筹市场规划,强化品牌推广
实施“从育苗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创新应用“数字溯源”技术建立海蚌溯源系统,启用“海蚌身份码”,每粒漳港海蚌都拥有唯一“身份证”,有效保障产品安全性。依托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打造“福渔”品牌宣传矩阵,强化“福渔”品牌宣传推广。2024年8月,委托专业单位开展“漳港海蚌”合作运营工作,首家漳港海蚌官方旗舰店已于2025年1月在长乐和平街开业,推出长乐相“蚌”产品礼盒,线上线下同步启动销售。
下一步,我局将从三个方面继续指导长乐区做好漳港海蚌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一是强化海蚌生态保护,持续开展生态修复与资源增殖,加强执法与限额捕捞管理。二是继续深化“漳港海蚌”品牌建设,扩大文旅融合效应。三是指导长乐区推进海蚌科研项目落地,延伸海蚌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再次感谢您对福州市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您继续关心关注福州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多提建设性、针对性建议,共同助力福州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标杆,为谱写“海上福州”建设新篇章凝聚智慧与力量!
领导署名:陈明东
联 系 人:郑春桥
联系电话:0591-83536732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25年4月14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