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20252165号提案的答复

日期:2025-07-01 17:28 来源:海渔局
| | | |
 

办理结果:A类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20252165号

提案的答复

 

郑宝东委员

《关于打造海洋高端科创平台强化“海上福州”建设支撑的建议》(20252165号)收悉。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您给我市海洋渔业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为推动我市海洋渔业经济工作提档升级、高水平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此我局向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您对我市海洋渔业的关心与支持。我局针对您的相关建议开展了以下四方面工作,现答复如下:

一、融入国家创新平台体系,构建高水平海洋科创格局

福州市深入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以“1+6+4”特色科创体系为核心,构建覆盖研发、中试、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一是院士领衔,推动做大做强海洋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陈坚院士任福州海洋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进一步提升研究院的战略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管理水平以及行业地位。引进院士团队参与开展本市企业科研攻关,示范引领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动“福州海洋食品研究院”筹建,助力打造海洋食品创新中心。二是高位嫁接,快速聚集优秀创新资源。采用“1+1+N”模式,建设高水平的海洋重点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当前已成功高位嫁接成立“水产种业、深海养殖、智慧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海工装备”六大产业联合研发中心。三是聚焦产业,打造创新集群高地。在鼓楼软件园、连江粗芦岛及周边、福清元洪中印尼两国双园、江阴港城经济区等地区,培育建设海洋科创孵化基地和成果转化集中区,承接海洋科创项目中试、孵化、成长、培育等平台,推动科创项目到集中区推广落地。

海洋科创新格局基础逐渐扎实,以福州海洋研究院为枢纽,联合113家高校、科研院所及福建天马科技集团等龙头企业组建“福州海洋渔业科创联盟”,建成水产种业、深海养殖等6大联合研发中心,集聚院士、国家级优青等高端人才391名。

区域协同创新成果显著,以鼓楼海洋经济科创高地为例,自2022年依托福州软件园双创新城建设以来,已形成98家涉海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配套5.6万平方米办公载体;上线技术转化服务平台,累计收录涉海企业2766家,对接海洋领域专家1090人,发布研发成果1328条。如促成福州大学与海文铭等企业合作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二期生产线,推动海文铭的拳头产品佛跳墙系列在国内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区域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08家,如连江官坞海产的“福鲍一号”项目,年繁育绿盘鲍苗种600多万粒,新增产值超600万元,推动全省鲍鱼良种覆盖率持续提升。

二、发挥区位优势,深化海洋领域开放合作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福州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合作网络,依托渔业周·渔博会、海装大会等平台常态化展示科技成果,举办科技创新与鱼糜产业发展论坛、智慧海洋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智慧渔业与装备专题报告会等海洋科技及产业发展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涉海涉渔专家学者和高新技术企业到会交流,推介我市产学研联合体、研究(发)中心、海洋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提升我市海洋经济和科创平台影响力。

两岸合作方面,在渔业周·渔博期间连续7届举办闽台渔业论坛,吸引台资和台湾渔业企业参展、台湾渔业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协会、企业代表参会共同探讨和推动闽台渔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两岸渔业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突出展示闽台渔业交流成效和闽台渔业相关的利好政策,同时集中展示了丰富的鱼类加工产品、特色水产品,为两岸渔业企业搭建经贸对接平台。闽台地缘相近,海洋文化一脉相承,渔业内涵相近,作为海峡(福州)渔业周的重要活动之一,闽台渔业论坛的成功连续举办,为海峡两岸渔业专家、学者、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借鉴学习的平台,使两岸渔业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合作更加紧密、成果更加显著,为推动两岸渔业高质量发展出显著贡献。

三、大力支持海洋科创建设,强化区域创新引领

福州市整合涉海科研平台,形成基础研究、产业对接、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市政府制定印发《加快打造海洋科创平台全力推动“海上福州”建设工作方案》《福州市打造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实施方案》《鼓楼区建设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实施方案》,建设“一平台、两中心”,打造“2341”海洋科创综合体,推动海洋经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连江县粗芦岛为核心,建设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数智渔业科创“三高地”,完善现代渔业产业链。

支持福州海洋研究院开展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工作为重要抓手,为闽江学院、福州海洋研究院与渔业龙头企业牵线搭桥,提供市级及以上渔业龙头企业104家2024年度共立项19项,财政补助600万元,带动社会科研投入1350万元;2025年度立项24个,财政补助720万元。开展2021-2022年项目验收工作,累计增加产值1.87亿元。加快建设福州海洋食品研究院,实验室陆续投入使用,引进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高层次人才2名。加快海洋科创孵化和成果转化集中区建设,推动形成涉海科技产业集群,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已达到308家。

四、政策与要素保障,夯实科创发展基础

(一)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增加财政专项支持。市财政持续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2024年,市本级预算安排涉农科技发展资金4200万元,涵盖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海洋基础研究等多个方面,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科技专项涉农项目补助资金2900万元。每年专项安排福州海洋研究院科研运行补助资金,2022-2025年分别为1000万元、1600万元、1800万元、2000万元,重点用于科研设备购置、实验室改造、科研人才引进等项目。2024年市级预算还整合安排建设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共计21467万元,有力支持渔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市海洋产业基金,注册资金3亿元,投向深海养殖等六大产业,由市金控集团运作,截至2024年已向涉海企业投放贷款2.62亿元。设立两项海洋子基金,总规模4.5亿元,带动其他政府引导基金向海洋企业投放贷款3.12亿元。市委金融办推动银行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福建海峡银行、工行福州分行、兴业银行福州分行等加大对涉海企业的信贷支持,截至2024年末,涉海融资余额可观。同时,持续举办产融对接会,2024年以来市县(区)两级共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281场,各金融机构共对接企业4784家,达成意向融资金额2563亿元。

(二)人才引育与创新生态构建

人才战略方面,支持福州海洋研究院聘请江南大学陈坚院士为专家委员会主任,支持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在福建亿达食品设立院士工作站。近年来累计引进培育涉海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省工科青年人才等56名,选省市级科技特派员近300人次、团队102个,形成“高端引领+基层服务”的人才梯队。

创新生态建设中,持续完善“榕创之星”评选机制,强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大院大所人才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通过举办鲍鱼产业战略发展论坛等活动,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提升海洋领域创新活力。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国家级平台推动与技术突破

持续推动福州海洋研究院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深化与自然资源部部属单位合作,提升在海洋碳汇监测、深海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创新能级;加快福清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二期建设,依托已研发的26兆瓦风电机组技术,拓展批量化应用,打造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制造高地,进一步巩固我市在东南沿海示范优势。

(二)国际合作深化与区域协同推进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复制推广养殖技术与深远海养殖模式,建设海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深化与厦漳泉等省内城市的创新协同,共建闽西南海洋科创走廊,推动福州—厦门海洋经济示范区联动发展,实现科研设施共享、人才资源互通、产业链协同;持续举办闽台渔业论坛,推动两岸渔业科技融合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创新生态优化与产业升级

组织实施好2025年24项“揭榜挂帅”项目,财政补助720万元,聚焦水产种业、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增50家以上,使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50家,同步推动海洋产业基金扩大投放规模,强化科技金融对中试阶段项目的支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集群。

再次感谢您对福州市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您继续关心关注福州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多提建设性、针对性建议,共同助力福州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标杆,为谱写“海上福州”建设新篇章凝聚智慧与力量!

 

领导署名:马祖胜

联 系 人:林建杰

联系电话:87910672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25624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