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第十四届四次会议20253193号提案的答复

日期:2025-07-25 08:56 来源:福州市应急管理局
| | | |

〔答复类别:A类〕 

何艳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公共应急能力的建议》(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20253193号提案)已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高度重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高标准、高投入打造应急指挥中心,推动应急指挥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硬件方面,市应急指挥中心与110指挥中心、119指挥中心、海上搜救中心、联排联调中心、气象预警中心等专项指挥机构通过短信平台、视频联网等方式建立突发事件信息联络机制。二是软件方面,投入2000万元建设市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和应急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底座。作为“部省统建,市县应用”试点城市,推动市级平台与部、省平台打通统一身份认证。三是日常管理方面,365天实行局分管领导+局值班干部+应急指挥中心坐席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全天候应急处突。 

二、体系、科技两手抓,推动我市防汛防台风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创新“12346”新型防汛指挥体系。以1个战时指挥部为核心统领,提升专群2类救灾抢险队伍,聚焦3份责任清单,通过4个数字网络系统和6套响应指导手册,强化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能力。二是推进全域水系综合治理。建成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一张图统排涝”,联排联调城区上千座库、湖、河、池、闸、站、厂,效率提高80%,调蓄效益提高50%以上。6月26日,住建部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相关经验做法。三是科技赋能信息报送和精准预警。建设市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系统,规范23个部门220条信息报送模板,提升信息统计时效。建设防汛应急短信靶向系统,第一时间“叫应”,第一时间发布预警短信,已发出150万条。 

三、构建“1+6+3+N”应急物资储备新格局,推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采用“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产能储备”模式,成立1个市应急综合保障基地,集应急物资仓库、市级避灾点、社会力量培训基地、大学城片区前沿指挥部等功能为一体。推动在晋安、长乐、闽侯、福清、连江、永泰设置6个应急综合保障中心,辐射周边,确保物资1小时内投送到位。加上市本级城市消防、森林消防、应急救灾等3个物资储备库。同时,以县(市)区应急物资储备库、乡镇(街道)应急救援站、村(社区)均建有自然灾害避灾点、行业部门85个应急物资库为延伸,基本满足启动Ⅱ级应急响应需求的应急物资。 

四、紧盯基层短板弱项,推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进一步夯实筑牢。 

一是加强网络站点建设。用三年时间全覆盖建设“一镇一站(应急救援站)”“一村一点(应急救援点)”,打通基层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建成142个应急救援站(82.08%)、2119个应急救援点(77.05%)。二是加强装备更新迭代。利用2个国债项目(其中国债资金1.05亿元、地方配套0.63亿元),为1支市级、10支县级、169支乡镇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3482台(套)装备。省内率先出台《福州市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应急救援装备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装备管理使用。三是加强队伍整体素质。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化应急管理干部“实战大练兵”,组织开展公众应急能力培训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水平。 

五、建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加强预案的运用实效。 

我市应急预案总体上为1+N+X体系,即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人手,不断提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及实用性。 

一是明确各级应急预案定位。市县级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重点规范市(地)级和县级层面应对行动,落实相关任务,细化工作流程。乡镇(街道)应急预案重点规范乡镇(街道)层面应对行动,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传播、任务分工、处置措施、信息收集报告、现场管理、人员疏散与安置等内容。村(社区)应急预案侧重明确风险点位、应急响应责任人、预警信息传播与响应、人员转移避险、应急处置措施、应急资源调用等内容。 

二是规范预案制修订流程。我局制修订中根据需要组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小组,吸收有关部门和单位人员、专家及有应急处置工作经验的人员参加,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在开展风险评估、资源调查、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征求意见环节,广泛听取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并做好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重要事项书面征求意见。必要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三是重视动态管理。落实应急预案演练制度,通过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对各层级应急预案所涉及的单位、人员、装备、设施等组织演练。通过演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实现动态优化。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专此答复。 

领导署名:叶  军 

联 系 人:李文杰 

福州市应急管理局 

2025年7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