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变“英雄”
“90后”陈亦新是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树下咖啡”店店长,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亦不小新”(谐音“一不小心”)。2025年5月30日,他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20207例、福建省第514例、福州市第148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一不小心”成为了患者生命中和旁人眼中的“英雄”。
2011年10月26日,陈亦新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从那以后,他养成了每年献一次血的习惯。2013年,当时刚过21岁生日的他在献血车上做出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决定——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护士问我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正是热血方刚的年纪,没有犹豫就同意了。”回忆当年场景,这位年轻人眼中熠熠生辉:“能帮助一名患者重新获得希望与健康,我想这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
2025年初,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让这份沉寂12年的承诺破土而出。“当匹配成功的消息传来,回忆就像回旋镖正中靶心,12年时间虽然久,但这份初心没有改变。”此时已为人夫的陈亦新内心充满了激动与紧张,比起十几年前孑然一身的热血,如今更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既是对家庭的担当,更是对初心的守护。”此刻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了拉住求助患者的手。
从高分辨配型到体检通关,这个被医护人员称为“英雄”的捐献者享受着“特殊礼遇”。“那天体检时医生的话让我眼眶发热,他说‘这位是救人的英雄,麻烦大家稍等一下让他优先体检’。”医生的话给予了他巨大的勇气与自豪感。身边人也纷纷助力他的善行,咖啡厅的伙伴们主动接过值班重任,妻子默默调整家庭计划全力支持。陈亦新坦言正是这些温暖瞬间,支撑他从容扛过动员剂注射的腰酸背痛,走过采集机器四个小时的运转嗡鸣。
通过这次捐献,陈亦新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兴奋地和大家分享了此次经历:“原来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像传闻中的那么让人胆怯,现代医学让捐献变得轻松高效,就像经历一场特殊献血,就可以换得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捐献行列,“你的一个勇敢决定,可能就是一次点亮他人生命之火的机会,‘一不小心’你也可能变成‘英雄’,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不到两年,这项特别的生命工程,他圆满完成!
“想到很快会有一个生命、甚至一个家庭因此得到帮助,一切付出都值得!”2025年6月3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平稳运行,一袋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顺利完成采集和传递,为帮助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战胜病魔送去了希望。
这袋“救命血”的捐献者是“00后”工程预算员梁源,这位日常善用智慧“精打细算”的年轻人,这一次用“无私奉献”完成了人生中一项特别且难忘的“生命救助工程”,成为了全国第20226例、福建省第515例、福州市第149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3年,在一次指尖划过“知乎app”页面的短暂停留中,“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个带着生命分量的词汇,闯入了梁源的世界。“看到了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一些信息,我感到很好奇,就深入了解了一下,发现这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在9月献血时,梁源主动向工作人员询问相关事宜,并留下血样。“这可能就是年轻人的冲动吧,救人就是很热血的事。”这位习惯在“可控”因素中保持高效执行力的年轻人,也就此开启了一场“不可控”因素之外的生命奔赴。
2025年3月,梁源接到了初步配型成功的电话。当时,他正在飞驰的动车上,信号断断续续,他一度以为是打错了,或者自己听错了,有点难以置信。当确定自己真的匹配成功后,梁源内心非常激动,“我很开心可以帮助到别人。”知道自己可能是他人绝境中的“唯一”希望,他做出了捐献的决定。他查阅大量资料,深入了解现代采集技术的成熟与安全,用知识消解自己和家人的担忧。“事情一旦进入可控范围,我会尽己所能做到完美。”他开始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只为将身体调整至最佳状态,迎接这场生命的交接。
2025年4月,梁源的高分辨实验室检验配型结果相合;5月体检通过;5月30日,148例陈亦新捐献时,梁源签署了捐献同意书,完成了“生命接力”;经过为期5天的动员剂皮下注射和数小时的外周血循环采集,6月3日,梁源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当检测达标的造血干细胞顺利送达移植医院的消息传来,梁源对远方的受捐者寄予深情的鼓励:“请您一定要坚持,康复的曙光就在前方,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站出来,愿意伸出手,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生命点亮希望!”
从知乎页面的一次滑动,到献血屋里的一次挽袖,再到如今完成一场生命的救助,不到两年,梁源以年轻人的热血豪情和工程预算员的认真负责、细致严谨,完成了一次不平凡的生命托举。“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和后续的保障越来越完善。”捐献后,梁源希望通过现身说法鼓舞更多人做出勇敢的选择:“如果觉得害怕、心存顾虑,不妨从一次献血开始接触、慢慢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没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