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红十字会 >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爱心相髓+生命教育|“00后”党员医生和长乐女交警先后捐献造血干细胞,为陌生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护航

发布时间:2025-06-17 10:47    来源:福州市红十字会    字号:  

  医诚不变,生生不息——“00后”党员医生为陌生人点亮生命之灯

  2025年6月9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标注着“全国第20271例、福建省第516例、福州市第150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编号的荣誉牌,与“00后”党员医生黄邵融的灿烂笑容,被定格在了镜头里、镌刻在了记忆中。这一天,黄邵融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当他捐献的“生命火种”跨越千里与一个陌生生命产生“血脉联结”时,这位点亮他人生命之灯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默默阐释:为民服务的党员宗旨与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永远是这个时代深沉有力的脉动强音。

  黄邵融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全科规培医生。2022年8月,还是医学生的他,在一次无偿献血中加入了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资料库。“有机会救人一命,很OK啊。”这个看似随意的决定,实则深植于他多年累积的医者情怀与公益热忱。自2018年11月首次献血起,他几乎“一年一献”,7次伸出手臂奉献热血。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更让他将足迹烙印在无数义诊现场,校十佳志愿者、优秀党员等称号,是他“兼济天下”初心的见证。真正触动他心灵深处的,是实习时目睹一位肝癌病人生命急速凋零却无力回天的时刻。那句“医生我还有救吗”的追问,如重锤敲击,让他更坚定了一个信念:“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我力所能及范围内能救一个是一个。”

  2025年3月,一个未接来电悄然改写了两个陌生人的命运轨迹——黄邵融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配型成功。刚下手术台,看到未接提醒,黄邵融赶紧回拨了电话,得知消息后,他的反应平静得令人意外,他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既然匹配上了,需要我做什么都配合。”

  面对捐献的抉择,这位年轻的医生展现了职业的理性与严谨。他主动查阅大量资料与视频,深入了解“北京方案”等成熟的移植体系、捐献流程,用科学认知驱散未知迷雾:“看到很多捐献者捐后状况都挺好,而且我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有信心,心里也就波澜不惊。能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是一件非常满足、非常美好的事情。”确认捐献后,他坚持锻炼、合理饮食,希望能以最佳状态兑现这份生命的约定。

  幸遇良师益友,救生志同道合。准备捐献期间,正处于医师规培期的黄邵融,曾一度担心请假会有阻力,当他向所在科室与医院教育处等相关部门表达捐献的抉择时,领导和同事不仅对他的身体状况表示关心,对他的捐献行为更是给予了赞赏与支持,让他放心地投入捐献准备工作中。采集当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柴大军等一行专程前往采集室看望黄邵融,关心慰问他的工作生活,高度赞扬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治病救人的初心使命。

  然而,抉择路上并非没有阻碍。母亲沉默观望,父亲则明确表达了反对。面对至亲的担忧,黄邵融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坚定与思辨:“如果大家都因为觉得对身体有损害、对自己没利益就不去做,社会将会陷入一种冷漠的境地。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好事。设想如果自己遇到了困难,也会希望获得帮助……”他不仅用“社会良性循环”的逻辑说服了父亲,更以医者的身份积极向周遭科普,努力消除大家对“抽骨髓”的陈旧认知与恐惧。支撑这份执着的,是他身为党员和医生的双重身份认同,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去捐献的时候,他总是淡定地说:“我是党员,还是医生,本来当医生就是治病救人,现在只是捐点血,我都不去做,谁去做呢?”在他心中,党员身份并非光环,而是“约束和严格要求自己”的标尺,是“感染身边人、引领身边人”的责任,他主动和身边的人解释,努力说服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和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这项爱心事业。

  入库2年多配型成功,2个月内完成了高分辨配型、体检、为期5天的“动员剂”注射和4个小时左右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亲历整个捐献过程后,始终意愿坚定、淡定从容的黄邵融,依然深感造血干细胞捐献科普之路任重道远。他坦言自己最初入库时也“很懵懂”,是后续主动在B站等平台搜寻资料才拨云去雾。他呼吁,通过学校、医院的直接宣讲,或者借助自媒体力量更广泛、更接地气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让“人传人”的信任链条消除信息鸿沟。对于那位未曾谋面的受捐者,黄邵融的心愿简单而真诚:“希望受捐者健健康康,不要浪费了捐献者的一腔热血。”

  患者亲切地称呼捐献者为“匿名天使”,寄来亲笔信,表达了感激之情:“我会好好活着,把您赠送的‘生命礼物’传递下去。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帮助身边的人,就像您毫无保留地帮助我一样。愿您永远平安喜乐,被岁月温柔以待。”

  坚守初心,医诚不变,他通过这种特别方式践行救死扶伤的精神与信念;医路漫漫,爱心不断,他用无私大爱诉说当代青年党员的担当与奉献。根据中华骨髓库最新数据显示,和黄邵融一样甘于奉献的非血缘关系志愿捐献者还有360多万人,为患者“点灯”成功的已超2万人。然而,我国每年有3万-5万名新增白血病患者,仍有数以万计与血液病魔顽抗的生命等待“髓”缘的召唤。每加入一个“黄医生”,患者重生的希望就增一分。缘缘不断,生生不息,愿更多健康适龄人,加入我们,携手人道,为生命“点灯”!

  

    “我愿做那星火,将这份光热继续传递”——记长乐女交警捐献造血干细胞

  福州长乐交警张瑜刚刚结束为高考保驾护航的重要任务马不停蹄地“转战”福建省肿瘤医院奔赴另一场特殊的人生考验——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位陌生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护航

  2025年6月10日,张瑜在福建省、福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在捐献同意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开始接受为期4天的“动员剂”注射,于6月13日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了福建省第517例、福州市第151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福州市公安系统的首位女性捐献者。

  张瑜是福州市长乐区公安局的一名交警,工作中她兢兢业业,通过教育讲座等“有声”形式将安全知识准确传达给听众,在职责道路上维护秩序,积极守护城市和生命的平安;她亦是一名共产党员,工作之余,她用热血奉献助力公益,累计献血13次,献血量达5000毫升,已荣膺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她用另一种“无声”方式对生命展开更为辽阔的护航。

  张瑜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她说,自己在生活中常常得到他人的热心帮助,这让她内心充满了温暖,也萌生了要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想法。在2022年7月一次寻常的献血中,工作人员提到可以留取样本加入中华骨髓库,“多做点正能量的事多点美好”的质朴初心让她毫不犹豫地点了头。

  2025年4月,张瑜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得知消息时,张瑜内心充满了喜悦。“能帮得上忙,我很高兴”,这份喜悦源自她对社会温情的坚定信念:“这个社会需要互助多一点,戾气少一点。许多好人默默施以援手,我愿做那星火,将这份光热继续传递。”获知她的捐献决定,爱人不仅全力支持,还通过认识的捐献者亲身经历的分享,获得了信心和力量。

  为了确保捐献顺利进行张瑜默默调整了生活的重心作为母亲她忍痛推迟了早已计划好的亲子徒步旅程作为长跑爱好者她主动暂停了日常的习惯性跑步一切让步只为守护另一个生命希望不被意外破坏从高分辨配型相合到体检通过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她无声的周全准备

  6月13日上午,在注射完最后一针“动员剂”后,医护人员在张瑜的双臂插上血管,启动了血细胞分离机用于提取造血干细胞,鲜红的血液在张瑜的体内外循环,整个循环过程将近4个小时。过程虽然有点枯燥无聊,但爱人的全程陪伴,给了她坚实的勇气和底气;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用心保障,让她更加心无旁骛、义无反顾;患者亲笔信里饱含感激之情的一字一句,更是消解了她近日以来的身体不适。

                          

  采集当日,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斌等一行专程前往采集医院看望张瑜,向她颁发了全国编号为“NO.20273”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荣誉证书,点赞她的大爱善举。

  捐献成功后,张瑜感慨万千。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向更多人倡议参与献血和留取造血干细胞样本。“社会需要更多温暖,希望大家都能为社会多提供一点帮助。”她深信,唯有当互助的星火被千万人点燃,才能驱散冷漠的阴霾,真正照亮人间美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