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上午,一位纤瘦的小伙快步走进了福建省肿瘤医院高干病区的医生办公室,在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王节滨,为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郑重承诺。这位热血青年擅长数据支持工作,这一次,他将完成一项重要任务:用宝贵的生命资源——造血干细胞,为配型成功的陌生患者提供重获新生的“关键要素”,赢得可持续的生命策略。
在历经4天的造血干细胞“动员”之后,他于7月10日完成捐献,成为全国第20525例、福建省第527例、福州市第157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退伍不褪色,热血爱相“髓”
“90后”王节滨曾在部队服役,是一名退伍军人,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担当与纯粹的热忱。在部队时,他第一次献血,从那时起,他便与奉献爱心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伍后,他一直保持着献血的习惯,每次经过献血站,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走进去,而且每次都是按照最高标准献血。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血液帮助他人,也是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好事。
2018年6月,王节滨在献血时,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相关情况。“生命是脆弱的。以前在电视剧中,看到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没能得到救助,总感觉太遗憾了。”但,生命也是坚韧的,在爱心的守护中得以延续。王节滨回忆道,“当时也没多想,觉得能有幸匹配到有需要的人,有机会救助到人,我就同意了入库。”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填写了一份个人资料,留下了两小管血样,登记成为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
守得七年约,终圆救人梦
七载光阴如流水般静静淌过,这份沉甸甸的生命承诺似乎被悄然封存。直到2025年3月,红十字会的电话骤然唤醒了他当年留在数据库里的希望——初配成功了!“接到电话,心里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王节滨坦言,但军人的利落与担当瞬间占据了上风:“既然匹配成功,那就说明被救助的那个人与我有缘,那就捐吧!”
这份关乎生死的义举,王节滨只与爱人一人分享。“爱人没有反对我所要做的事。”王节滨的话语里透着一种笃定的力量,“我觉得自己认定的事情就自己去完成,让此生不留遗憾。”决定既下,便再无犹疑。从高分辨配型确认相合到体检顺利通过,再到捐献前注射动员剂,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沉稳节奏。“在整个捐献过程中,我自始至终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也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心态,迎接采集日的到来。
用数据说话,让爱满人间
7月10日,王节滨平静地躺在采集室的病床上,看着自己的血液缓缓流出,经过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又重新流回体内。整个过程就像机采血小板的流程一样,区别在于造血干细胞采集前需要打4-5天的“动员剂”,采集时安插采血管的手臂不能有大幅度动作,采集时间更久一些,使用的都是一次性耗材,医护团队也会根据捐献者的血管情况、动员效果、身体情况等调整采集策略。王节滨用亲身体验得来的“实验数据”,验证着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科学性与安全性:“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存在危险。”
数小时的循环之后,造血干细胞“集合”入袋,被专业人士送往千里之外,也捎带上了王节滨对受捐人的祝福与寄语:“既然有机会继续生存在这世上,就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希望将来有机会,你也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